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家俊輝  廣州報道

強監管之下,支付領域正經歷着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浪淘沙”。

6月26日,央行在其官網公佈第四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牌照續展結果顯示,79家參與續展的支付機構中,包括蘇寧易付寶、滴滴支付、唯品會支付等52家機構順利續展,8家機構被中止續展,19家機構支付牌照被註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在此次支付牌照續展結果公示之前,支付行業已有51張支付牌照被註銷,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有四張支付牌照被註銷。

對於支付牌照能否成功續展,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支付牌照續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合規能力及水平,此前合規工作不到位、多次收到過罰單的機構,更容易面臨續展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央行不斷完善支付行業的監管工作並加大對‘累犯型’機構的懲治力度,當‘累犯型’機構積累到一個臨界點,很可能會不予續展。”

當然,也有部分支付機構因違規操作造成重大風險後,其支付牌照被央行直接強制註銷。比如,2014年8月,浙江易士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發生挪用客戶備付金事件,涉及資金5420.38萬元;2014年9月,廣東益民旅遊休閒服務有限公司“加油金”業務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造成資金風險敞口達6億元;2014年12月,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發生挪用客戶備付金事件,造成資金風險敞口達7.8億元,涉及持卡人5.14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主動註銷其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明顯增多,而這部分機構大多持有的是預付卡牌照。業內人士分析稱,相比於互聯網支付牌照和銀行卡收單牌照,持有預付卡牌照開展業務的侷限性比較大,放棄預付卡業務或將成爲趨勢。 

預付卡牌照成“雞肋”? 

記者注意到,此次未能通過續展的19家支付機構中,上海億付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商業高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樂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瑞得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商銀信支付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銀博盛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銀信聯(北京)支付有限公司、北京廣聚福支付有限公司、國旅(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西支付通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等10家機構因未提交《支付業務許可證》有效期續展申請而不再續展。

上海新華傳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山東城聯一卡通支付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商連商用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陝西郵政西郵寄電子支付有限責任公司、廈門象嶼支付有限公司、昆明卡互卡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舟山市明生商盟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浙江銀付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在《支付業務許可證》有效期內已主動退出。

另有匯通寶支付有限公司因存在《中國人民銀行行政許可實施辦法》第十七條規定的情形,央行決定不再續展其《支付業務許可證》有效期。

“這次未提交續展申請和主動退出的機構大都持有預付卡類型牌照。”博通諮詢金融行業分析師王蓬博對記者表示,從行業角度來看,主要原因在於移動支付興起帶動整體商業邏輯的變化,同時備付金相關管理規定,稅收政策的變化等都會影響原有模式的預付卡持牌機構的業績,因此可以看到預付卡機構出現了很多優勝劣汰的案例。

對此,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也曾指出,預付卡行業的發展環境已出現變化,優勝劣汰的節奏在加快。一方面,移動支付的優勢令預付卡消費的體驗優勢不復存在,市場出現萎縮;另一方面,預付卡經常被用於洗錢、套現、偷逃稅款等違法違規行爲,面臨嚴格的監管環境。

蘇筱芮預計,未來會有更多機構選擇註銷預付卡牌照。在她看來,大部分預付卡經營機構只擁有區域經營資質,展業範圍受限,加上諸多行業都在加速數字化轉型,原本主打線下的預付卡業務也站在轉型路口,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機構只能選擇主動退出。

不過,這並未影響支付行業整體穩中向好的趨勢。王蓬博表示,整體上看,退出市場的主力仍然是預付卡機構,支付市場運行仍然十分平穩,並未出現傳聞線下收單機構有較大變動的情況。“一直以來,央行堅持強化監管與規範發展並重,持續優化支付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央行將繼續推動支付市場健康發展。” 

強監管促支付迴歸本源 

近兩年,支付行業在經歷前期的野蠻生長後,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強監管。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屢屢表態,未來將繼續強化支付領域監管。

去年10月份,央行行長易綱在國際清算銀行(BIS)監管大型科技公司國際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指出,金融科技發展創新不僅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還有效助力了普惠金融。但同時也給中國監管當局帶來了新挑戰,其中就包括平臺公司在開展支付業務時存在違規行爲,通過壟斷地位開展不正當競爭。

易綱進一步表示,過去中國平臺公司下設的支付機構可分別與上百家商業銀行連接並開立賬戶,帶來結算最終性問題,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平臺公司還在支付鏈路中嵌套‘花唄’‘借唄’等信貸業務,誤導消費者。”

而平臺公司的“嵌套”違規行爲並不僅限於信貸產品。去年9月,易綱在中德“金融科技與全球支付領域全景—探索新疆域”視頻會議開幕致辭中就明確指出,“支付機構滲透進入金融領域,提供保險、小額信貸、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提高了金融風險跨產品、跨市場傳染的可能性。”

某中型支付機構負責人曾向記者表示,有些互聯網企業利用旗下的支付機構將支付業務與其他金融業務交叉嵌套,形成業務閉環。“這對企業而言就是商業模式的壁壘,以嵌套信貸爲例,當放貸人、支付工具、貸款平臺均都來自同一家公司,放貸利息、貸款服務費手續費和支付費用就會都落在他的‘口袋’,不僅排斥競爭對手,侵害用戶權益,而且業務過程很難被監管,容易引發跨市場的風險蔓延。”

對於上述違規行爲,易綱在講話中指出,2020年底以來,金融監管機構要求斷開支付工具與其平臺上的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使支付業務迴歸本源。同時,他還強調,未來將繼續強化支付領域監管。

王蓬博此前向記者表示,其實監管層早已指明瞭支付領域的監管方向,“主要還是希望能夠進一步打破壟斷封閉的生態環境,對整個支付行業進行穿透式監管,預防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或金融危機。”

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強化大型支付平臺企業監管促進支付和金融科技規範健康發展工作方案》。會議指出,要依法依規將平臺企業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以服務實體經濟爲本,堅持金融業務持牌經營,健全支付領域規則制度和風險防控體系,強化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全領域監管。

在王蓬博看來,在強監管背景下,支付行業依然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且未來的行業格局會十分平穩。“監管措施的不斷細化,提高了支付行業的准入門檻,這意味着這個行業未來會更加重資產、重標準、重監管,這有利於行業長遠發展,也將有力支撐支付行業的創新”。

從支付機構的角度而言,王蓬博建議,要將合規發展視爲其生命線。在此基礎上,加強在企業數字化服務方面的探索,追求多元化經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