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奶業績再下探。6月29日,維他奶披露截至3月31日止年度業績報告顯示,維他奶年度收入減少14%至65.01億港元,該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虧損爲1.59億港元,而去年取得溢利爲5.48億港元。對於營收淨利雙下滑,維他奶將其歸因於新冠疫情以及中國內地業績表現不理想。

或許是爲了保障利潤,維他奶在部分市場調高價格,並將繼續選擇性提價。在業內人士看來,維他奶面臨的問題除了原料成本上漲外,還有嚴重的客戶流失,其依賴漲價轉嫁成本壓力的空間有限。此外,當下國內植物奶以及茶飲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維他奶想恢復盈利不易。

由盈轉虧

延續半年報業績頹勢,維他奶2021/2022財政年度業績營收、淨利雙雙下滑。

根據維他奶財報,截至3月31日止,維他奶年度收入減少14%至65.01億港元,該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虧損爲1.59億港元,而上年取得溢利爲5.48億港元,同比減少129%。

分地區來看,在中國內地,維他奶收入按港元計值下跌23%,本年度經營虧損2.8億元,較上年度的溢利4.57億元下跌;關於香港業務,維他奶年度銷售淨額爲19.34億港元,較上年上升4%。經營溢利下跌44%至1.99億港元;在澳洲及新西蘭,維他奶收入以當地貨幣計算增長12%;在新加坡,維他奶收入以港元及當地貨幣計算均有所增長,年度經營虧損爲219.8萬新加坡元。

對於營收、淨利雙下滑,維他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區域性反覆,導致供應鏈及消費端受到影響,加上中國內地市場作爲公司最大的市場,去年上半年的銷售疲弱,但去年下半年的銷售情況則已有所改善。

與此同時,受銷量下滑、原材料上漲等因素影響,維他奶毛利及毛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數據顯示,維他奶毛利爲30.71億港元,與2020/2021財年39.54億港元的毛利相比減少22%;毛利率也由上年的53%下跌至47%。“毛利下滑主要是銷售表現下降所致,毛利率下滑主要是由於銷量下降、銷售組合、材料成本上漲,以及推廣費用支出較高所致。”維他奶在公告中表示。

事實上,維他奶業績下滑頹勢早已顯現。早在2021年11月,#香港維他奶半年利潤大跌95%#話題衝上熱搜。根據財報數據,截至9月30日止6個月的2022財年,維他奶淨利潤3280.4萬港元,同比下降95.1%,其中,維他奶在中國內地業務虧損3300萬港元。

“從宏觀市場來看,維他奶營收、淨利下滑,一方面受今年市場消費疲軟以及飲料產品陷入疲弱態勢影響;另一方面,維他奶所在的植物奶及茶飲賽道同質化競爭嚴重,價格戰四起,維他奶不得不進行促銷、壓低產品價格,造成利潤下滑。”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

“從維他奶自身來看,其業績下滑主要是因爲產品線具有老化現象,與目前最爲活躍的年輕消費羣體的需求存在脫節問題。”廣科院旗下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表示。

提價撐業績是否可行

業績承壓之下,“提價”成爲維他奶反覆提及的關鍵詞。

“我們已在部分市場調高價格,並將繼續選擇性提價,並採取嚴格的內部成本控制措施以保障利潤率。”維他奶在業績報告展望中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查詢維他奶天貓官方旗艦店瞭解到,截至記者發稿,該店鋪內銷量最高的“vitasoy維他奶多口味豆奶及豆奶飲料組合250ml×30盒”產品售價爲84.9元,每盒均價爲2.83元,而同規格豆本豆“唯甄穀物豆奶”和“維維經典原味豆奶”售價分別爲2.65元和2.67元,均低於維他奶。

對於維他奶的提價舉措,在沈萌看來,當前包括食品製造業在內,出現全行業性的原材料等成本價格上漲,企業爲了保證正常收支平衡,不得不通過漲價將壓力向下遊轉嫁,這並不是在原有基礎上擴大收益空間,而是爲了儘量保證收益空間不收縮,但漲價對於非剛性消費品難免會遇到需求下滑的風險,從而影響業績。

宋亮也表示,從根本上來說,維他奶提價一方面是想消化原料成本上升帶來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通過提價改善其與渠道的盈利關係。但目前維他奶不僅要面對植物奶市場伊利、蒙牛等巨頭的競爭,還要應對茶飲領域康師傅農夫山泉等的擠壓。這些龍頭企業通過規模效應大打價格戰,不斷壓低售價,此時維他奶漲價需要承受的壓力不容小覷。

縱觀以維他奶發家的植物奶領域,養元飲品、OATLY等傳統品牌持續發力,每日盒子等新興品牌在資本的加持下也日益崛起。2020年以來,養元飲品先後推出了高端產品六個核桃2430、“六個核桃+”系列產品等;2021年5月20日,OATLY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募資金額超過14億美元。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植物基飲品賽道至少完成7起融資事件,包括每日盒子、可可滿分等新興品牌。

“在健康概念風潮的帶動下,植物蛋白飲料和茶飲料的品牌不斷推陳出新,但是目前來看各品牌之間的差異化程度不高,研發和創新方面不鮮明,競爭處於淺層次水平,因此仍有很大的藍海空間有待開發,各企業需要沉下心腳踏實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基礎。維他奶更多是品牌印記的積澱,在研發和創新方面也沒有更突出的優勢。”沈萌表示。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因區位限制以及戰略拖累,維他奶未能收割早期植物奶增長的消費紅利,而隨着植物奶市場競爭加劇,維他奶創新升級以及迭代的速度,也跟不上消費升級節奏,致使其目前在中國內地植物奶市場持續走低。

關於未來如何提振中國內地市場,維他奶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繼續推出全新品牌營銷活動,並增添新產品系列,策略性打入新興潛力市場,把握新商機。此外,公司亦會繼續選擇性地逐步將我們的產品帶到中國內地更多極具潛力的地區”。

北京商報記者 郭秀娟 王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