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積電公開呼籲芯片企業儘快轉用28nm乃至更先進工藝,它認爲更先進的工藝未必就比成熟工藝的成本更高,此番言論或許是因應中國大陸芯片製造帶來的壓力。

市調機構TrendForce公佈的今年一季度全球前十大芯片代工企業的數據,數據顯示中國三大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晶合集成的增速分別爲16.6%、20.8%、26.0%,增速方面超越了另外七家芯片企業。

臺積電作爲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在擁有最先進芯片工藝的情況下,今年一季度的增速也只有11.3%,比中國三大芯片代工企業要慢許多,這顯示出僅靠先進工藝卻並未佔盡優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第三大芯片代工企業晶合集成目前最先進的工藝是65nm,正推進55nm工藝,它的工藝在中國三大芯片代工廠中最落後,更無法與當下正推進3nm的臺積電相比,但是它的營收增速卻是最高的。

中芯國際在該季度的增速比它之前的格芯也快得多,格芯該季度的增速只有5.0%,由於後者的增速太慢,兩者的市場份額在快速縮小,2021年Q4兩者的市場份額差距還有0.9個百分點,而今年一季度已縮減到0.3個百分點,差距縮短了三分之一。

中國三大芯片代工企業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先進工藝都與臺積電差距甚遠,本來真正讓非大陸芯片企業感受到威脅的應該是格芯,然而臺積電卻是一家頗具前瞻性的企業,三家中國大陸芯片企業的發展卻引發了臺積電的警惕。

位居第二陣營的中芯國際是唯一一家仍然研發7nm乃至更先進工藝的芯片製造企業,聯電和格芯都已宣佈停止研發7nm乃至更先進工藝,因此從工藝研發方面來說中芯國際已是當前唯一可以威脅臺積電和三星的芯片代工企業。

從客戶方面來說,臺積電的最大客戶仍然是美國芯片,美國芯片爲臺積電貢獻了近七成收入,但是隨着全球芯片出現過剩,美國芯片首當其衝,美國最大的模擬芯片企業就在近期傳出庫存高企、芯片價格大跌近九成的消息,這都顯示出爲臺積電貢獻最大收入的美國芯片似乎出現不妙的跡象。

中國芯片則正顯示出很強的發展潛力,中國芯片的銷售額在快速增長,增速超過非大陸的芯片企業,今年一季度中國大陸芯片企業爲臺積電貢獻了11%的營收,較去年的6%增長超過八成,如此中國大陸芯片設計企業正成爲臺積電爭取的重要客戶。

對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企業來說,它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成熟工藝,即使是技術最先進的中芯國際也是以40nm以及更落後的工藝貢獻大部分收入,推動中國三大芯片代工企業收入增幅超越臺積電。

正是基於這些事實,臺積電開始鼓吹全球芯片轉向28nm乃至更先進工藝,一旦全球芯片轉向28nm乃至更先進工藝,那麼臺積電的收入可望進一步增長,而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企業的收入將遭受損失,可謂一石二鳥。

當然現實也並非都有利於臺積電,全球芯片供給過剩導致芯片企業將更重視成本問題,而28nm以及更落後的工藝由於良率更高、技術更爲成熟,因此成本優勢非常明顯;中國製造向來以成本低著稱,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企業自然也擁有更低的成本,而中國大陸崛起的芯片設計產業也優先與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企業合作,這些都是有利於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企業的因素。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臺積電爲何發聲呼籲芯片設計企業儘快轉用28nm乃至更先進工藝了,不過這一切恐怕難如它所願。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