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基本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並建立長效鞏固提升機制”。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瞭解到,近年來,通過開展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相關工作,北京市探索總結出一系列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機制全面建立,集體經濟薄弱村增收工作初見成效。那麼,下一步北京市將如何實現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消薄”?如何形成長效鞏固提升機制?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精準識別 動態管理

有人會有疑惑,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實現了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那麼集體經濟薄弱村是怎樣界定的?記者瞭解到,北京市集體經濟整體發展不平衡,“十三五”末,村均集體年經營性收入497萬元,集體年經營性收入億元以上的村32個,500萬元以上的村586個,但仍有一批村集體經濟薄弱。結合北京市實際,將集體年經營性收入低於10萬元的村認定爲集體經濟薄弱村,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集體經營性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投資收益,不包括政府補助、捐贈利得等營業外收入。通過精準識別,北京市共確定600個左右需納入扶持的集體經濟薄弱村,並根據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情況,實行年度動態管理。

2019年,北京市開展扶持壯大集體經濟試點工作,從年集體經營性收入低於10萬元的村中選擇了93個試點村。截至2020年底,93個村均實現了集體年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的試點目標。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市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任務目標,即按照“一手抓消除薄弱,一手抓鞏固提升”的思路,開展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專項行動,力爭五年基本消除年經營性收入低於10萬元的集體經濟薄弱村,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輸血”與“造血”

在北京市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過程中,凝聚了各方力量,建立了6種幫扶機制:中心城區與生態涵養區結對幫扶,市屬國企與薄弱村結對幫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薄弱村結對幫扶,民主黨派、社會團體與薄弱村結對幫扶,中心城區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與結對區薄弱村對接幫扶,本區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與薄弱村結對幫扶。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對接幫扶,實現了每個集體經濟薄弱村至少對接一個幫扶單位,通過產業帶動、項目聯建、資金支持、技術支撐、消費增收等多種形式,全面開展幫扶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向所有集體經濟薄弱村選派了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此外,還依託“科技小院”專家技術團隊,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爲集體經濟薄弱村提供技術服務。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在政策傾斜、人才支持、對接幫扶等‘輸血’過程中,更注重培育集體經濟薄弱村自身的‘造血’能力。”經過前期試點,北京市總結出了一些“消薄”經驗,形成了優化種養結構、提高農業效益,盤活各類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發展服務經濟、提高組織水平,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融合發展,擴展產業空間、提升經營能力等五條發展路徑。鼓勵集體經濟薄弱村整合土地資源,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探索“林下種植+自然體驗”;盤活利用農村閒置房屋,發展精品民宿,打造提升一批精品線路、休閒鄉村和休閒農業園;組建服務型經濟實體,承接農村公益事業、平原造林養護等公共服務事項;打通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就地消費等環節,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探索發展光伏發電等新興產業。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消薄”過程中,正在不斷探索創新經營機制,提出了“四個一批”。“聯合抱團幫扶一批”,鼓勵多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抱團發展,組建發展聯合體,實現優勢互補;“入股聯營帶動一批”,以土地經營權、閒置農宅、資金等要素,通過入股、聯營等多種方式,與社會資本、經濟強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合作;“打造區域品牌提升一批”,利用區域內有較大影響的特色農產品、地理標誌、紅色旅遊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打造區域品牌,提高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培育經營主體拉動一批”,探索“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模式,鼓勵村黨支部、村集體領辦或參股農民合作社,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消薄”後幫扶不結束

集體經濟薄弱村“消薄”後,能給村莊治理帶來哪些優勢?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充分發揮政治功能、組織優勢,把黨員、羣衆組織起來,使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成爲發揮、檢驗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過程,成爲黨組織提升影響、整體加強的過程,成爲教育引導村民增強集體意識的過程。通過盤活利用資源要素髮展壯大集體經濟,形成相對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進一步增強村集體自我保障和服務羣衆能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凝聚力,激發集體經濟組織的內生髮展動力,構建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記者瞭解到,集體經濟薄弱村達到“消薄”標準後,相關部門會繼續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性收入進行跟蹤監測,“十四五”期間保持幫扶機制的穩定,持續鞏固“消薄”成果。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已有283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實現“消薄”。記者瞭解到,今年,北京市力爭再消除100個薄弱村。

“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到建立長效鞏固提升機制,這是我們下一步要重點推進的工作。”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市將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專項行動,夯實對接幫扶機制,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總結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抓住產業發展這個關鍵,培育壯大一批鄉村產業,同時,着力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機制、村集體法人治理機制、經營運行機制、收益分配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不斷增強內生髮展動力,推動集體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