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馮茵倫

7月14日,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通告稱,近期在夏季腸道傳染病日常監測中檢出4份甲魚樣本霍亂弧菌陽性(O139羣),與近日報告的武漢大學學生病例無關聯,涉及店鋪停業3天。

據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相關產品已進行無害化處理,接觸人員採樣檢測結果均爲陰性。人員健康監測和場所檢測均未發現異常,市場開展全面消殺,涉及外地的同批次產品已函告目的地追蹤處置。本次檢出的霍亂弧菌未引發人的感染。經省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與近日報告的武漢大學學生病例無關聯。

對於上述通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組長何宏軒向澎湃新聞分析稱,甲魚這樣的淡水動物攜帶霍亂弧菌病原是一種常見現象,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染來源,但並不意味着水產品就一定會攜帶霍亂弧菌,“比例並不大。”其次,這次檢測是當地防疫部門在常規檢測中發現,結果和武漢大學沒有相關性,體現了檢疫部門的常規職能和工作內容,因此大衆無需對該結果感到過分恐慌。

他提醒,大家在夏季一定要特別注意飲食安全,不喫不潔的生冷或半生不熟的食物,防止類似情況的發生。同時,也要去經過檢驗檢疫的正規市場選購水產品。

霍亂是因攝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亂弧菌污染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患者常出現嘔吐、腹瀉、脫水和高燒等症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會引起嚴重脫水導致死亡。霍亂弧菌對熱、乾燥、日光及一般消毒劑均很敏感,經乾燥2小時或在55℃溫度下10分鐘即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

霍亂弧菌O1羣和O139羣流行株是霍亂的主要病原。霍亂弧菌存在於水中,最常見的感染原因是攝入被患者糞便污染過的水,也就是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霍亂弧菌能產生霍亂毒素,造成分泌性腹瀉,即使不再進食也會不斷腹瀉。

病毒學家常榮山向澎湃新聞表示,霍亂流行與菌羣的致病性有關,如O1羣和O139羣產生的霍亂毒素和致病性不同,還和攝入的霍亂弧菌數量有關。O1和O139羣霍亂弧菌可分爲產毒株和非產毒株。霍亂腸毒素是霍亂最主要的致病因子。霍亂弧菌攜帶的霍亂腸毒素基因影響了傳播力;這次武大發現的O139羣菌株的毒力基因陰性,傳播力因此就弱,流行的可能性就小。作爲一種寄生生物,霍亂弧菌在外界環境中的存活力有限,人類是它的唯一宿主。

他認爲,上述通報內容中說的4份甲魚樣本陽性,說明甲魚被霍亂弧菌污染,但使用含氯消毒劑很容易進行消殺。“一般來說水產品帶產毒霍亂弧菌的情況少見,而帶非產毒株的情況比較常見。”

常榮山還指出,一般自然界的河水、塘水、井水、海水中,O1和O139羣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長。霍亂弧菌在水中存活時間取決於許多因素,諸如菌株的生物型、污染菌量、水的溫度、酸鹼度以及水中的細菌、鹽分和有機物的含量等。在一地區的河水中,曾經發現流行株存活49天,而非流行株卻能存活143天的情況。水體中有藻類或甲殼類等生物時,存活期更長。但如水中含有大量其他細菌時,霍亂弧菌存活的時間則大爲縮短,是種有趣的微生物生態學競爭現象。“和病毒的寄生方式不同,霍亂弧菌不會寄生於水生生物體內,無法繁殖更不會排毒。”

霍亂在國內分佈多以沿海爲主,海、水產品是霍亂弧菌的高危污染對象。澎湃新聞注意到,我國不少地區都制定了當地霍亂監測方案,並定期開展轄區內水產品、水系霍亂弧菌監測工作及調查分析。

如2010年6月刊登於期刊雜誌《疾控監測》上的《福建省漳州市海、水產品霍亂弧菌污染狀況調查分析》,就以2008年5至10月採集的養殖場及市場,餐廳銷售的海、水產品爲樣,發現漳州市海、水產品霍亂弧菌帶菌率爲5.08%(26/512),其中蛙類帶菌率最高爲25.00%(13/52),“均爲非產毒株”,但提示霍亂流行的潛在因素依然存在。

截至目前,全球已發生七次霍亂全球大流行,且至今仍處在全球第七次大流行之中。該病被列爲《國際衛生條例》規定的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必須實施“強制管理”的甲類傳染病之一。

霍亂在中國國內的流行時間爲3月-11月,病發高峯期在夏秋季,6月-9月份是流行高峯。近年來,我國每年都有散發霍亂病例報告,但均未造成流行。

在武漢大學出現1例霍亂病例前,我國內地在今年上半年已發生過2例霍亂病例,一例來自安徽省,一例來自廣東省廣州市,但均未造成後續傳播,無死亡報告。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