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海航,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在去年末就已經資不抵債。

最近兩天,多家上市航空公司陸續公佈了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預告,所有上市航司均報虧損。

其中,國航,東航,南航三大國有航空虧損均超過百億元:中國國航預計虧損185億到210億,中國東航預計虧損170億到195億元,南方航空預計虧損102億到12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航空去年全年一共虧損121億元,今年上半年的虧損已經超過了其去年全年,而中國國航上半年的虧損額,更是超過了去年所有上市航司的虧損總和。

哪家虧得更少

在業績預告中,多家航司將虧損的原因歸結爲國內民航業受疫情反覆,油價高企,人民幣貶值等多重衝擊影響。

比如南方航空就表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運力投入和收入客公里同比分別下降34.3%和42.6%,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54.8%和64.8%。

而以上海爲主基地的航司受影響更大。春秋航空就在業績預告中表示,本輪疫情在上海暴發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都是空前的,對公司航空運輸主營業務的開展造成了重大打擊,日航班量自3月21日首次跌破百班次後,共計18天低於百班次,最低至54班次,4月份在冊日利用率小時也創下開航以來最低的2.1小時,當月可用座公里數同比下降76.0%,客座率低至66.7%。

不過,春秋航空也表示,在這樣的極度困境下,公司利用航網縱深的優勢,多部門通力協作,迅速將飛行、乘務、機務等一線生產人員通過各種渠道調往上海以外市場,在確保防疫安全和飛行安全的前提下投入生產,有效緩解疫情帶來的經營壓力。4月19日後公司航班量逐步回升,5月及6月日均航班量分別回升至約160班次和270班次,在冊日利用率小時分別恢復至約3.2小時及5.3小時,其中6月30日航班量超過350班次,較疫情前2019年同日下降不足9%,並於7月初一舉超過疫情前2019年的同期航班量。

這樣的運力及時調整,也使得春秋航空在幾家上市航司中的虧損額是相對較小的。根據春秋航空的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淨虧損12.00億元到13.00億元,去年同期則是實現歸母淨利潤0.10億元。

同以上海爲主基地的吉祥航空,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淨虧損16.20億元到19.20億元,去年同期則是實現歸母淨利潤1.02億元。

同樣在去年上半年盈利的華夏航空,今年上半年也預計虧損8.50億元到10.50億元,去年同期則盈利0.12億元。

多家資不抵債

而剛剛完成破產重整的ST海航,上半年則預計虧損119.5億元至129.6億元。與此同時,公司在公告中透露,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到2022年上半年末,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爲-32.5億元至-42.6億元。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ST海航再度資不抵債。

剛剛“摘星”的海航還在公告中表示,若公司2022年度期末經審計淨資產爲負值,根據《股票上市規則》 的相關規定,公司股票將在2022年年度報告披露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週的全國民航年中工作會上,民航局長宋志勇透露,截至目前,國內已經有12家航空公司資不抵債。國內航空公司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已達82.2%,較疫情前上升11.9個百分點。

除了海航,已有多家航空公司在去年末就已經資不抵債。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山航,2021年虧損18.14億,負債率達到102.81%。

東航旗下的上海航空,2021年底的負債率達到109.59%;南航旗下的重慶航空,2021年底的負債率更是高達113.2%。

此外,海航旗下的烏魯木齊航空和福州航空也已經在去年年末資不抵債。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這些資不抵債的航司要想繼續維持日常運營,只能依靠大股東的增資,或者選擇“賣身”。而在近日召開的民航局發佈會上,民航局也透露已協調有關部門爲國、東、南三大航各爭取注資30億元,爲首都機場集團注資20億元,並在落實好航空公司、機場應急貸款656億元基礎上,又爭取新增航空公司應急貸款1500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