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等聯合編制的《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2)》發佈。《白皮書》預計,以國際經驗測算我國農險保費規模於2025年將超過1600億元,有望超越責任險成爲財險公司前三位的大險種。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爲965.18億元,爲1.8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共計4.78萬億元。

當下農業保險已經成爲我國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和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着“防火牆”和“安全網”的作用。

科技驅動農險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6月份以來,廣東大部分地區相繼遭遇強降雨造成的洪澇等災害,農業損失較大。韶關銀保監分局局長蘇華在廣東保險業2022年二季度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截至7月19日,韶關市財產保險機構累計接到“龍舟水”強降雨、“暹芭”颱風相關保險報案6370件,報損金額15639.53萬元;其中,農險報損941件、金額3887.94萬元,已全部完成理賠。

據瞭解,近年來科技不斷賦能農業保險,確保承保和理賠信息真實、準確、可追溯,緩解了以往農業保險理賠效率低、賠付週期長、業務成本高、合規隱患大等痛點。

在種植險領域,以衛星遙感、無人機和手持移動終端共同組成的“天空地”三位一體農業保險科技,實現了大面積災害損失快速察勘和識別,提高了農業保險工作效率,降低了經營成本。2020年4月份,平安產險在延安按圖承保的蘋果遭受凍災,受災面積近2萬畝。公司利用高精度衛星遙感影像,結合果樹的光譜特徵和物候特徵,準確劃分受災面積,識別果樹不同受損等級;並在線下結合遙感定損結果,抽樣驗證、校驗遙感定損圖,爲農戶在第一時間賠付1230餘萬元。

在養殖險領域,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中航安盟等公司針對奶牛、犛牛、育肥豬等承保標的,應用牛臉識別、電子芯片耳標、一拍知長重等技術,實現對承保標的的精準識別,有效防範道德風險,減少了虛增標的、誇大養殖數量投保的違規行爲。

對農業農村微觀生產經營主體來說,最關心的在於是否有合適的、具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在氣象、價格、產量、遙感等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天氣指數保險、溯源保險、價格保險、區域產量保險、收入保險等產品創新呈現層出不窮的態勢,保險品種不斷豐富、保險覆蓋面日益擴大,爲不同類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了多元化、多層次、優質化的產品服務。例如,太平財險根據海蔘的生長環境特點,將氣候條件對水產養殖的損害程度指數化,以天氣指數保險保障大連當地海蔘養殖;中原農險建立土壤有機質含量指標數據與耕地地力間的對應關係,以耕地地力指數保險助力“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在經營模式和服務渠道方面,保險機構通過線上自助爲農服務,實現承保理賠全流程線上處理,擴大了農業保險覆蓋範圍。以北京爲例,保險公司通過加強技術合作,引入電子保單和遠程查勘技術,形成了在線投保、在線理賠、在線公示、在線提供增值服務的全流程信息化服務閉環,解決了以往承保理賠過程中農戶反覆提供材料、多次現場簽字、紙質保單難保存以及養殖險理賠保險公司“入舍查勘難”等問題。

服務農業新業態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體系出現結構性變革,傳統農戶面臨分化與轉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根據《白皮書》公佈的數據,截至2021年9月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380萬個,平均經營規模134.3畝;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23萬家。

“相較傳統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生產投資多。”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主任楊汭華表示,這決定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風險保障的需求具有損失風險感受度更強、風險保障水平要求更高、農業風險管理服務需求多樣化等特點。

“尤其是龍頭企業,其所覆蓋的產業鏈條較長,涉及生產資料採購、農產品種植與加工、動物養殖、與其他合作方的契約與合作、倉儲和物流運輸、銷售與推廣等,因而對專業的農業風險管理服務需求也非常多樣化。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風險管理需求則更趨個性化,其特色化產品生產需要個性化風險管理服務。”楊汭華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周友軍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收入保險、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等新類型險種有着更高的需求,對農業保險的保障和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此外,保險機構正在探索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等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如積極推進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將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的做法逐步擴大到全國;探索開展一攬子綜合險,將農機大棚、農房倉庫等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納入保障範圍;創新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農產品質量險。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國農村還呈現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田園綜合體等現代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場景方興未艾,蘊含併產生了新的風險。周友軍表示,農業保險也需要適應這一新發展趨勢,拓寬保障範圍,拓展保險責任,不僅要服務於傳統的第一產業,而且要服務於現代農業的全產業鏈。

楊汭華介紹,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擴大了農業生產要素類保險需求,農戶、公司、合作社的農機、大棚、烘乾設備、人身意外等都需要納入風險保障,將農業保險由“小保險”轉變爲“大保險”。此外,還需進一步探索家庭農場綜合保險、僱主責任綜合保險等菜單式一攬子綜合保險,支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深圳銀保監局引導保險機構通過“溯源+保險”模式促進新型農業經營發展。保險公司利用農產品智慧質量溯源平臺,爲特色農產品“南山荔枝”提供覆蓋產業鏈前中後期的農業信息管理和風險保障體系,併爲荔枝提供平安溯源放心碼。消費者可通過掃碼查看該生產批次對應的溯源關鍵節點數據及保險保障信息,做到“一物一碼一保險”,爲消費者築牢食品安全防線。

平安產險探索數字化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方面的應用,依託線上銷售平臺協助拓寬銷售渠道,打造精品農產品品牌。截至2022年3月份,平安產險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營銷累計推介336款農產品,帶動7588.6萬元銷售額。

“農險+”延伸金融服務

近年來,全國各級財政持續加大對大宗農產品的保費補貼力度,而農業保險也充分發揮對財政支農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倍增作用。

2007年至2020年,全國各級財政累計投入保費補貼3583億元,提供農業風險保障22.43萬億元,保費補貼資金放大效果達到62.6倍。

分產業來看,種植業保險財政資金槓桿率爲21.8倍,養殖業保險爲25.9倍,即各級財政每支出1元保費補貼,分別爲種植業、養殖業提供21.8元、25.9元的風險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財政救災資金的不足,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不僅如此,隨着農業保險的創新和保險業務的多維度發展,農業保險的屬性仍在不斷延伸,“農業保險+”多元化金融服務快速發展。楊汭華表示:“‘農業保險+’是農業保險服務在農業發展中衍生出來的綜合金融、產業鏈和價值鏈服務功能,其中農業保險同信貸、擔保、期貨等金融工具的融合,推動了農業保險與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期權等跨界發展。”周友軍分析,農業保險目前大多以政策性爲主,商業性非常有限,“農業保險+”模式的金融聯動可以進一步提升農業保險的保障規模和運營效率。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強化涉農信貸風險市場化分擔和補償,發揮好農業信貸擔保作用。

楊汭華認爲,“農業保險+信貸”模式改善了農戶信用約束從而激勵擴大了農村信貸規模,分散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違約風險,實現了貸款機構與保險機構的業務協同和風險共擔。

例如,人保財險江蘇省分公司針對農企貸款難問題,與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開展戰略合作,推出“惠農e貸·農保貸”;平安產險依託農企扶貧風控管理平臺,制定了免息免擔保“平安扶貧貸”,撬動更多資金助力涼山州油橄欖等產業發展;中華財險在廣東肇慶探索“生豬抵押+保險保單+銀行授信”的活體抵押貸款模式,並與扶貧貼息貸款等政策聯動,解決生豬養殖戶融資問題;安華農險通遼中心支公司上線養殖險智慧管控平臺,集保險辦理、養殖管理兩大功能於一體,以生成的養殖相關數據及投保信息作爲向銀行貸款徵信的依據,助力解決農民融資難題。

除此之外,保險公司還與期貨公司共同開發“保險+期貨”產品,不僅推動了農業保險的創新發展,也利用市場化手段補償了農戶因價格波動所導致的收入損失。鄭商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鄭商所在白糖、蘋果、紅棗、花生、棉花5個品種上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21個,覆蓋陝西、甘肅、雲南等7個省份,承保種植面積110萬畝,爲8.34萬餘農戶以及18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風險保障金額50.95億元。

“‘保險+期貨’將小農戶集聚成規模化的參與者在期貨市場進行交易,緩解了標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提高了期貨市場規模和活躍度;激勵保險機構對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等高保障產品的供給,有利於提高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可見,‘農業保險+’中的金融聯動模式發展具有顯著促進農業產業興旺的作用。”楊汭華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