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姜菁玲

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爆發式增長的數據量對數據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讓算力成爲繼熱力、電力之後新的關鍵生產力。

7月30日,算力領域的首個國家級行業會議,由工信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算力大會”在濟南開幕。這是算力領域在國家戰略層面的又一重磅動作。

會上據工信部方面披露,當前我國算力產業規模快速增長,近五年平均增速超過30%,排名全球第二。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元,關聯產業規模超過8萬億。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採訪中表示,中國數據量巨大,在智能算力方面全球優勢突出,未來中國算力總規模或將成爲世界第一,不過當前我國在將算力轉化爲生產力的過程中,仍面臨一定阻礙。

算力門檻降低已成趨勢

算力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是指計算能力或數據處理能力,代表了計算速度、計算方法、通信能力、存儲能力、雲計算服務能力等,是承載數據和運算運行的平臺。除了大型的算力中心外,物聯網、移動通信、邊緣計算等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嵌入計算能力。

鄔賀銓稱,受到人工智能熱潮影響,中國在政企共同努力之下,智能算力方面全球優勢突出,但當前我國在將算力轉化爲生產力的過程中,仍面臨着阻礙。其中,最爲突出的是數據存儲和利用程度不足。

當前,算力無法像電力一樣可以做到隨需取用。鄔賀銓提到,算力需要計算,而計算需要模型,模型又根據大數據訓練產出,這意味着算力建模的門檻很高,眼下這些工作只有極少數企業會做。

“我們希望的是降低算力門檻。”鄔賀銓稱,目前國外已有些企業把硬件服務器資源開放出來,也包括算力算法的模型平臺。而在國內,百度阿里、華爲等大企業也已開放平臺,這意味着中小企業只要有意願需求,都可以利用這些平臺做數據訓練,“國內已經意識到要讓算力更簡單、降低算力使用門檻的趨勢。”

數據中心需加強協同

數據中心是算力產業的中心環節。今年2月發佈的“東數西算”工程通知顯示,國家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八地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

鄔賀銓表示,這是國家在宏觀層面引導數據中心合理佈局,既均衡算力,也體現能源的合理分佈,更帶動了區域的協同發展,是一舉多得的舉措。

但在樞紐之中,有不同企業建設的數據中心。鄔賀銓認爲,目前各個數據中心的協同仍然不夠。他建議,地方政府應統一協同,包括優化公用的能源、電力、水等以及出口的幹線帶寬,加強數據中心之間的備份互補,例如大型數據中心的主數據中心和備用數據中心之間,如何協同數據往來的聯繫線路、幹線傳輸等。

東西部協同同樣需要優化。“比如說我們希望甘肅寧夏的要跟上海的數據中心協同,希望東部的熱數據轉到西部。兩地之間誰來溝通?這就需要國家層面對跨域的數據中心協同的規劃部署。當然,這需要時間。”鄔賀銓表示。

另外,如今數據中心還面臨效用問題。鄔賀銓指出,目前我國數據中心的上架率在55%左右,利用並不充分。“一個大型數據中心建立後,若用戶和市場跟不上,閒置一年半載後芯片過時,該數據中心也就白建了。”

作爲重資產行業,數據中心的投入回報慢。過去,西部地區發展數據中心多以機架出租、服務器託管等模式。鄔賀銓將之比喻爲“數字房地產”,即以出租空間爲主,增值服務較少。

他認爲,西部未來可更多提供增值服務,並且逐漸將業務延伸到數據的前端,例如數據的清洗標註、預處理等,這些業務目前大部分靠人力完成。此外,數據中心機房、服務器的安裝、佈線、製冷、安防等同樣需要大量人力,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發展到產業的後端,如算法、算力的使用等。

“西部應搶抓機遇,在抓住中心環節的同時,逐步延伸到全產業鏈。”鄔賀銓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