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曉玲

兩年前,在朋友圈刷屏的報道《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把外賣小哥這個羣體首次推到了公衆面前。如今,第一本聚焦外賣羣體的非虛構寫作《中國外賣》則像一部紀錄片,更加細膩地呈現他們在城市中生存的各種悲喜。

誰在送外賣?他們爲什麼要送外賣?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系統算法”,他們還面臨哪些困境?外賣小哥雖然每天都在小區出入,但更多時候他們只在緊閉或者微開的房門後面短暫出現,是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通過近兩年的實地採訪,與近百位外賣小哥深入交談,作者楊麗萍試圖在《中國外賣》中還原出一件件黃馬甲、一個個藍頭盔背後,外賣行業的真實情況,以及一個個鮮活的人的人生經歷。

平臺把外賣小哥稱爲“騎士”,但衆所周知,這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職業,絕大多數人入行都是爲了謀生。統計顯示,外賣小哥中75%曾經是貧困人口,如《中國外賣》中的楚學寶、黃遠義、胡超超等,46%負有外債,如書中的劉海燕、老曹等。

一場豬瘟下來,黑龍江的劉海燕夫妻養的上百頭豬都死了,不僅婚後多年的積蓄全數耗盡,還欠下幾十萬元外債,夫妻倆沒辦法只好到深圳打工,最後送起了外賣。這在外賣大軍中非常有代表性,美團發佈的《2019年就業扶貧報告》和《2020年上半年騎手就業報告》顯示,平臺有25.3萬人靠跑單脫貧。“外賣這種勞動改變了小哥們的處境”,楊麗萍說,這句話看起來很空,只有和他們接觸後纔會有直觀感受。在深圳打拼8年,劉海燕夫妻基本把外債還清了,還用跑單攢下的錢開了一家電動車店。能幹的老曹甚至在準一線城市杭州買了一室一廳的學區房,楊麗萍採訪的外賣小哥中,有兩位在做外賣的城市買了房。

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附近送外賣的張偉超,之所以選擇幹這個,則是覺得既可以爲兒子賺救命錢,又相對自由,能照看家庭。他年僅5歲的兒子得了尤文氏肉瘤,一家人從江西到上海租房治病,醫療費用非常昂貴,放療一次就要6000元,住院期間一共放療了25次。有個下雨天,張偉超送外賣超時,客人一怒之下取消了訂單,他反過來還要被平臺罰款50元。雨中的張偉超瞬間全身都軟了,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孩子每天三分之一的牀位費就這樣沒了。《中國外賣》中的患者家屬,還有妹妹得了白血病的大學生趙盈盈,爲了給女兒看病把房子都賣了的戴子……

也有少數人是爲了體驗生活而送外賣,他們中有尋找靈感的詩人、爲脫口秀表演增加素材的白領,還有不安分的橫店臨時羣衆演員,等等。7月25日,有人把詩人王計兵的詩發到網上後,53歲的他上了微博熱搜,一天內有三家出版社找上門想出他的詩集。如果沒有幾年來風吹雨打中感受到的種種辛酸,王計兵肯定寫不出這首被點讚了近8萬次的《趕時間的人》:

“從空氣裏趕出風/從風裏趕出刀子/從骨頭裏趕出火/從火裏趕出水/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個地名/王莊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