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老金融市場盛宴來了!養老理財產品再現火熱

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養老理財徹底火了。

8月3日9時,中郵理財第一期養老理財產品通過郵儲銀行渠道在10個試點地區發售,並迅速成爲“爆款”產品。

原本計劃16天的認購期,如今僅過了一天,產品就提前完成募集。8月4日,《華夏時報》記者從中郵理財處獲悉:“在廣大投資者的信任和支持下,本期產品開售僅1小時銷量突破20億元,累計認購金額30億元,提前圓滿完成募集。”

近年來,隨着養老金融業務相關政策的陸續發佈,原本屬於壽險公司的養老保險大蛋糕,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盛宴”。

目前,銀行、證券、保險都有了各自的養老金融產品。各類產品同臺競爭,市場“硝煙四起”。

養老金融市場的“新入局者”

“沒有額度了。”

8月4日上午10點30分,《華夏時報》記者走訪郵儲銀行,一支行理財經理表示:“因爲是第一期產品,募集期不長,諮詢的人特別多,很多客戶沒搶到。現在只能通過手機銀行試試,如果有撤單的,或許還可以購買。”

而此時距離產品發售僅過去一天。

8月3日上午9時,中郵理財郵銀財富添頤·鴻錦封閉式系列2022年第1期(下稱“添頤·鴻錦1期”)養老理財產品正式起售,計劃募集規模爲30億元,認購期爲8月3日至8月18日。

添頤·鴻錦1期是第二批入圍養老理財試點機構發行的首隻產品,此次獲得“開門紅”也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產品本身看,中郵理財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爲5.8%-8%,相對較高。在今年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下行的情況下,這種業績比較基準具有優勢,對客戶有較大吸引力。

實際上,養老理財產品銷售火爆的現象並非首次出現。2021年12月6日,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和光大理財4家試點機構首批養老理財產品正式發售。

此時,《華夏時報》記者從建信理財處獲悉,投資者購買養老理財產品的熱情較高,建信理財“安享”固收類封閉式養老理財產品2021年第1期,僅半日募集金額就達到20億元。

另外,發行僅10天,招銀理財首批養老試點產品“頤養睿遠穩健五年封閉1號”,就於12月15日提前結束募集,募集金額80億元,有效交易筆數共計3萬餘次,筆均金額達20餘萬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4家試點機構共發售16只養老理財產品,超過16.5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約420億元,募集金額遠超預期,首批產品中有多隻產品多次上調計劃募集規模。

對於養老理財產品銷售火爆的原因,董希淼爲《華夏時報》記者分析,今年以來,受到複雜形勢影響,資本市場波動較大,投資者風險偏好普遍下降。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超10萬億元,也體現出了大家的風險偏好在降低。而養老理財產品相對穩健,所以比較受歡迎。

同時,他提出,目前而言,養老理財產品市場供小於求。試點機構零星發佈新產品,數量不多,供給不足。接下來,在理財市場稍微平穩後,機構或將陸續推出更多產品。

實際上,距離首批試點產品落地僅僅8個月,在養老金融市場中,養老理財還算是“新人”。

此前,隨着養老概念的大熱,養老理財曾上演過一場“概念秀”。一些金融機構嘗試推出冠以“養老”字樣的理財產品,但絕大多數並不具備真正養老功能,多數是3個月到1年期的短期產品。

從2020年前7個月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來看,1年及以下期限的產品佔到了44%,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98%的產品均爲預期收益型產品。

資管新規出臺以來,不符合新規的預期收益產品顯然難以爲繼。2020年8月開始,監管部門出手開始清理名不符實的養老產品。9月,監管曾窗口指導銀行不得誤導公衆強調銀行理財的養老屬性,產品宣傳不得違規使用“養老”字樣。

直到2021年9月,隨着政策出臺,養老理財邁入規範化時代。當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以養老金融產品完善我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加快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設,“四地四家機構”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業務開啓。

首批試點養老理財產品亮相,標誌着我國養老理財市場正式開閘。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首批養老理財產品的推出爲市場樹立“樣板”,標誌我國“真”養老理財產品市場起步。

今年3月1日,養老理財試點正式由“四地四機構”擴展爲“十地十機構”,試點機構新增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6家公司。

在第二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中,除中郵理財外,其他機構的相關產品也蓄勢待發。

從已發行產品來看,養老理財產品在設計理念上大多突出長期性、穩健性、普惠性等特點,風險等級相對較低,投資門檻相對較低。

在2022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對養老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給予肯定。他提到,去年以來,銀保監會正式啓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總體開局良好、進展順利,下一步將在充分總結評估基礎上,研究適時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

各類產品同臺競技

隨着養老金融業務相關政策的陸續發佈,市場中“硝煙四起”。

如今,銀行、證券、保險業都有了各自的養老金融產品,分別是養老理財產品、養老目標基金、稅延商業養老保險和專屬商業養老保險。

中國銀行海南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少輝曾爲《華夏時報》記者分析過,目前養老金融市場上的主要產品間的區別,其中對比了養老理財與養老基金、年金型保險產品。

具體而言,在投資期限上看,養老基金除有封閉期的基金外,其他無封閉期的可以自主贖回,較爲靈活;年金型保險爲長期限產品;養老理財產品目前期限爲5年,屬於中長期產品。

在投資金額限制上,一般養老基金爲10元起投,不設購買上限;年金型保險期交一般爲500或1000元起投,起點較其他兩個產品相對較高,不設投資上限;養老理財門檻最低,大部分產品1元起買,單一個人投資者購買的全部養老理財產品合計金額不超過300萬元人民幣。

王少輝提出,以上三類產品各有優勢,形成了較好的互補,可以滿足投資者對不同形態養老產品的需求。

在銀行“集團”方面,除養老理財外,爲了進一步豐富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供給,養老儲蓄試點工作也即將開啓。

7月29日,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工作的通知》,自2022年11月20日起,由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在合肥、廣州、成都、西安和青島市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根據《中國養老金融調查報告(2021)》披露的數據,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選擇銀行存款作爲財富積累的手段。可以看出,相較於其他養老金融產品,養老儲蓄更受老齡羣體青睞。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杜陽對《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表示,此次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工作的開展將有助於織牢兜底性養老服務網,促進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金融供給。

“參與個人養老金的金融機構將在整個金融領域展開競爭。誰成爲未來最大的市場佔有者,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優勢,更取決於監管政策的導向。”新華保險原董事長萬峯發文表示,在統一的政策規範下,養老金融各種類產品將趨向同質化。由此,養老金融產品的競爭將聚焦在三個方面:客戶資源的爭奪;銷售能力;資管能力。

雖然銀行“集團”強勢進入養老金融市場,但權益類投資依舊是其“短板”。業內也提出,對於新晉養老理財、養老儲蓄而言,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