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實施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縣域經濟處於怎樣的水平,縣域財政是怎樣的狀態?本文將通過一系列數據予以呈現。

我國目前的縣級行政區劃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和林區,其中由於市轄區通常作爲城市城區的組成部分,在土地、財政和組織機構等方面不完全獨立,因此,將不作爲本次研究對象。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1(縣市卷)》(以下簡稱《統計年鑑》),通過剔除其中市轄區,以剩下的1861個縣級行政區劃爲研究對象。以下各項指標及時間跨度,如無特別說明,均僅針對這些研究對象。

縣域經濟在中西部地區扮演更重要角色

2011年-2020年,我國縣域GDP佔全國GDP比重變化程度較小。根據《統計年鑑》數據,我國縣域經濟GDP從2011年的20.18萬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39.12萬億元,同時,其GDP佔全國GDP比重大致維持不變,從2011年的41.36%稍下降至38.60%。

具體到各縣域間,則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與懸殊。2020年,GDP超過1000億元的縣域有41個,介於500億元-1000億元的縣域有105個,300億元以下的縣域有1490個,佔縣域數量的80%以上。可見多數地區的縣域GDP體量偏小。

以省級爲單位看,無論是縣域GDP規模或是平均GDP,江蘇省均位列第一,發展質量較高。2020年,其縣域GDP規模達到4.37萬億元,平均GDP爲1066.99億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平均GDP是同爲長三角地區的浙江省縣域GDP均值的2.04倍。可以說,縣域GDP實力,江蘇省遙遙領先。

從整體實力上看,東部地區省份的縣域實力較強,但若從衡量縣域經濟在省內的重要程度,則中西部省份的縣域經濟在省內明顯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按縣域GDP佔全省GDP的比重來看,佔比超過50%的省份包括貴州(64.72%)、河南(61.11%)、河北(55.43%)、湖南(54.28%)、山西(53.79%)、江西(52.41%)等省份。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中西部地區經濟強市相對較少有關。

相較之下,擁有深圳、廣州兩大城市的廣東省,2020年縣域GDP佔全省GDP的比重則僅有12.51%。

第三產業逐漸成縣域經濟主導產業

從產業結構上看,2011年-2020年,我國縣域三產結構由2011年的16.44:53.74:29.82轉變爲2020年的15.03:40.15:44.82。明顯地,第二產業在其中逐漸喪失主導地位,下降幅度最爲明顯;而第三產業則逐漸成爲主導產業。

這種情況在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各地區均呈現相同的趨勢。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其第一產業佔比得到明顯的提升,而第二產業佔比則呈現明顯下降,第三產業則保持與其他地區相似的趨勢。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但與全國水平相比,其比重仍然偏低。同時,結合我國 “千億縣”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佔比仍然超過50%。可見,第二產業仍然是縣域經濟,尤其是經濟強縣的發展支柱。

並且,由於縣域經濟受制於其經濟規模和發展前景,第三產業中的相當部分行業未必適合於縣域經濟。因此,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當前這樣的產業結構可能仍將繼續維持。

縣域財政收入持續增長,呈“東強西弱”格局

縣域經濟GDP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具體到財政收入與支出情況又是怎樣的情形?

整體上看,我國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11年,這些縣級行政區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爲1.17萬億元,2020年則增長至2.34萬億元,上漲近一倍。

不過,具體到不同地區則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東部、中部地區縣域經濟實力較強,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明顯得到提升,2011年-2020年間上漲幅度均超過1.1倍。唯有東北地區,僅有不到5%的上升。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東部、中部地區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全國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5%以上,呈現出明顯的“東強西弱”格局。

具體到各省份來看,江蘇、浙江、山東三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列前三,並且均超過2000億元。而從增長幅度來看,2011年-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幅度最高的爲西藏、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其漲幅均超過1.5倍。

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的同時,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也在明顯上漲。2011年,我國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爲3.09萬億元,2020年則增長至7.83萬億元,上漲超過1.53倍。

具體到各地區之間,除西部地區外,其他各區域均呈現出類似的明顯上漲,其中,東部地區最爲明顯,漲幅達1.67倍。而從支出佔比來看,2020年,東部和西部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佔比達到33.75%和39.41%。由此,不難看出,縣域支出負擔重,但財力有限,並且這種情形還有進一步增強的趨勢,尤其是西部地區。

撰稿/新京報記者 鄭偉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