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王凱(化名) 每經編輯 葉峯

2017年以來,場外期權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不過也出現了諸多亂象。昨日微博平臺上有用戶爆出大瓜,傳出多位基金經理因爲做場外期權被查,涉及基金經理衆多,甚至有的基金經理被帶走。該事件成爲資本圈熱議的話題衝上了熱搜。對此有投資者調侃道,如果這事兒是真的,就不難理解各種抱團了。買一張個股期權看漲合約,就可以躺着賺錢!不過隨着記者的深度調查,場外個股期權有着極高的槓桿,對於以小博大的投資者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誘惑,甚至有人通過買殼公司積極參與場外個股期權的交易。那麼場外個股期權究竟是怎麼玩的呢?本文將深度剖析場外個股期權盈利新模式。

槓桿誘惑大

昨日微博平臺上爆出的多位基金經理因爲做場外期權被查,再度讓市場的目光聚焦在場外個股期權上。場外個股期權有着極高的槓桿,對於以小博大的投資者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誘惑。實際上期權分爲場內期權和場外期權,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場內期權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標準化合約,而場外個股期權是指非標準化的金融期權合約的交易,由於非標準化,在杆槓率及行權日期上都更加靈活。

對於微博的爆料,基金經理是如何通過場外期權謀利的呢?一位長期從事於場外期權業務的私募人士在微信中告訴記者,一般場外個股期權,基本上大家都是做買方,就相當於放槓桿,付出一個比較小的權利金,博取一個方向性收益,當然場外就是做多,那這個標的股票漲了,那這個股票對應的期權的這個權利方就會大漲,就相當於槓桿倍數。所以說一些基金經理從邏輯上是可以建場外個股期權的多頭,然後拉抬正股的股價,通過做多場外個股期權獲取暴利。

比如投資者計劃買進一隻看好的股票,這隻票(名義本金100萬)一個月平值看漲期權的費用是5%,也就是說,投資者只需要支付5萬元的權利金後,可以擁有規定期限內處置市值100萬元(名義本金)股票的權利,這就是相當於放大了20倍的槓桿。如果這隻股票在1個月期間內上漲100%,投資者出貨,投資者賺了100萬,除去自己支付的5萬權利金,最後的收益爲95萬元。

如果股價出現下跌,投資者最大虧損額也就是權利金的5萬元。如此高額的收益,怎能不誘人?據記者瞭解,目前場外個股期權主要有香草期權,適用於單邊看漲。一些投資機構主要還是看重期權的槓桿,當看好個股又不願意多花資金時,就可以買入看漲期權。正是由於這種股價上行收益無限,虧損有限,最大虧損額爲權利金的模式,使得場外個股期權成爲很多想配資炒股的投資者的另一種渠道。

那麼誰是對手盤呢?實際上券商作爲場外期權的賣方,也是場外個股期權的對手盤,券商的操作就是將所持有的場外期權頭寸轉換成二級市場股票頭寸,並在二級市場建立相應的對沖風險頭寸。當市場價格變化時,場外期權賣方通過對二級市場股票頭寸的動態調整,將價格風險轉移給股票市場的投機者,保證自身一直處於風險中性狀態。

參與門檻高

隨着場外期權業務快速發展,大批私募機構成爲擁躉,其中不乏一些機構遊走在監管模糊地帶。早在2018年,《每日經濟新聞》曾獨家報道有私募機構出借通道賺取通道使用費,最終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並且出臺了監管措施。事實上場外期權交易一直只針對機構投資者,個股的場外期權主要是券商和私募在參與,個人投資者是沒辦法參與的。

記者發現,由於場外期權這種股價上行收益無限,虧損有限的高槓杆模式,使得不少投資者削尖了腦袋往裏鑽,市場也出現了一些規避監管的辦法,市場上存在着多種途徑能讓個人投資者間接參與場外個股期權,比如個人投資者和一些合格的機構簽訂“委託代持”協議,以機構爲通道,和券商進行場外期權交易,在操作中可能就存在一些灰色地帶。

此外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的場外期權業務,由於場外期權的槓桿倍數高,可對沖市場風險,一些私募爲吸引個人投資者,採用“出借通道”方式繞開監管層關於個股期權交易參與的要求,降低了投資者的參與門檻,涉及到“投資者適當性”的監管問題。

其實無論哪種途徑,都繞不開“投資者適當性”問題,而券商難以進行穿透覈查,券商只是提供交易通道,沒法確認最終交易的投資者是誰。廣東某不願具名的券商人士告訴記者,“自己朋友買了一家原來搞投資的公司,目的是建衍生品通道來參與場外期權業務”。

參與場外個股期權,以法人蔘與的,要求最近一年末淨資產不低於5000萬元,金融資產不低於2000萬元,並且要求有3年的相關投資經驗。對於資產管理機構代表產品參與的,最近一年末管理的金融資產規模不低於5億元,且具有2年以上的產品管理經驗。對於產品參與的,是非結構性產品,規模不低於5000萬元,並且要求穿透後的委託人中,單一投資者在產品中權益超過20%的,應當符合專業投資者的標準。購買場外期權支付的期權費以及繳納的初始保證金合計不超過產品規模的30%。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5641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