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創| 渤海銀行趙志宏:中小銀行應找準自身優勢,掌控細分領域流量入口

在與平臺合作中,商業銀行亟待持續提升三項能力:場景數據合規獲取及應用能力、內部資源整合複用能力、資產質量控制能力。尤其是要強化基於生態場景數據的風控模型開發能力,充分利用好場景數據,對現有借款主體信用風險評價形成補充。”7月31日,在新金融聯盟舉辦的“互聯網貸款業務的規範發展與整改銜接”內部研討會上,渤海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趙志宏表示。

趙志宏認爲,銀行需要提高生態圈打造和運營能力。綜合實力強的大型銀行可藉助銀行網點渠道,打造覆蓋多個行業的生態系統,掌控流量入口與業務場景;中小銀行可將金融產品內嵌到互聯網平臺主導的生態圈中,根據自身優勢在細分領域獲取流量,增強客戶積累渠道,降低運營成本。

會上,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羅愛華、平安銀行零售信貸事業部兼普惠金融事業部總裁王蓉暉、南京銀行副行長周文凱、常熟農商行黨委委員陸鼎昌做了主題發言。銀保監會法規部相關負責人積極回應了市場關切,浙商銀行原行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進行了點評。

58家銀行、27家科技公司和10家非銀金融機構的180餘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參會。會議由新金融聯盟祕書長吳雨珊主持,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會議實錄詳見突破互聯網貸款整改瓶頸,徵信管理亟需分層、擴容

以下爲趙志宏的發言文章

互聯網貸款業務的

合規整改與政策建議

文| 趙志宏

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與大家一起交流,下面我就對於“互聯網貸款業務的規範發展與整改銜接”,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薄見解,以此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指正!

堅定數字化方向,提升服務質效

2022年上半年,業界體會最深的可能是,在宏觀經濟緩慢復甦和疫情影響下,互聯網貸款資產規模增長乏力,資產質量普遍承壓。那麼,這是否意味着我們要放棄互聯網貸款業務,放棄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我想,這次14號文的回答仍然是堅定數字化方向,堅持把互聯網貸款做好,聚焦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回顧互聯網貸款近幾年來的監管實踐,監管機構一直以來是充分肯定互聯網貸款在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和居民消費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爲落實“補短板、防風險、提質效”等要求,針對發展中存在的不規範性問題,持續完善互聯網貸款監管框架。尤其幾個重要文件陸續出臺,例如“717文件”《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銀保監會〔2020〕9號)、“219文件”《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1〕24號)、“930文件”《徵信業務管理辦法》以及這次的14號文,爲互聯網貸款平穩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爲互聯網貸款市場的各方參與主體,都應該堅決遵循監管政策導向,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風險,順勢而爲。

14號監管文是對“717文件”“219文件”的進一步細化和補充,主要內容可高度概括爲“強化、規範、降低、延長”,“強化”的是商業銀行自主風控,“規範”的是平臺恃強性行爲,“降低”的是綜合融資成本,“延長”的整改過渡期,可以說對於“穩互聯網貸款、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切實降低融資成本”傳遞出強烈的信號。

行業格局重塑,機構需主動求變

那麼,作爲從業機構,如何才能做到響應監管要求,高效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強化信息數據管理、規範合作呢?我談幾點個人意見。

對於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最爲要緊的還是落實好獨立自主風控責任,這是互聯網貸款合規發展的核心和基石。

自主風控並不否認商業銀行與互聯網平臺合規開展合作。14號監管文件要求商業銀行限制或者拒絕與違法違規歸集貸款資金、設定不公平不合理合作條件、未依法依規提供貸款管理必要信息、服務收費質價不符,或違反互聯網貸款其他規定的平臺方開展合作,並不是“一刀切”。

事實上,部分頭部平臺具備流量、數據質量、風控能力等比較優勢,在場景建設和客戶經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商業銀行在落實監管要求、規範平臺方恃強性行爲基礎上,與平臺方開展合作能夠更好承擔起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消費重任。

自主風控更加期待商業銀行由“寄居模式”向“共生共建”模式,乃至“自建融合”模式轉變。這既是合規要求,也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雖然“寄居模式”不一定都會有合規風險,但從銀行價值創造、自身話語權以及風險管控等方面來看,並不是商業銀行構築自身競爭優勢的長久之計。

自主風控意味着商業銀行將承擔更多信用風險,將更加考驗商業銀行經營能力。具體來講,一方面,在與平臺合作中,商業銀行亟待持續提升三項能力:場景數據合規獲取及應用能力、內部資源整合複用能力、資產質量控制能力。尤其是要強化基於生態場景數據的風控模型開發能力,充分利用好場景數據,對現有借款主體信用風險評價形成補充。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加快發展自營互聯網貸款產品。自營產品需要依託金融科技、智能風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於銀行來說也同樣存在不少瓶頸,時間、資金、人才都會是挑戰。

同時,銀行需要提高生態圈打造和運營能力。綜合實力強的大型銀行可藉助銀行網點渠道,打造覆蓋多個行業的生態系統,掌控流量入口與業務場景;中小銀行可將金融產品內嵌到互聯網平臺主導的生態圈中,根據自身優勢在細分領域獲取流量,增強客戶積累渠道,降低運營成本。

對於互聯網平臺,未來要更多地讓利,切實降低居民消費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要建立起更加科學合理的權、責、利分配機制,通過與徵信機構合作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平臺或將面臨一輪大洗牌,具備流量、數據、技術優勢的頭部助貸機構更有機會通過抓緊按照監管要求落實整改,留存下來,而缺乏流量、數據維度不豐富、風控能力弱、合作機構較少、商業模式不符合持牌要求、合作模式不合規的助貸機構將加速被清退。

在過渡期內,在落實好獨立風控責任的基礎上,短期來看,商業銀行依然會與互聯網平臺開展合作,加大資產投放,切實承擔起穩經濟重任,努力在存量業務整改、徵信整改與業務連續性方面做好銜接。

建議儘快制定徵信新規細則

最後,針對普惠性質的互聯網貸款推進中存在的難點和堵點,我想提幾點建議。

首先,推動建立普惠國家擔保機制。風險與收益平衡是互聯網貸款客羣經營難點,壞賬損失成本週期性波動非常明顯,目前一般都是根據歷史數據運用模型加以預測,但當遇到經濟下行週期,可能給銀行和平臺方造成較大沖擊。建議在推動平臺方讓利同時,由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建立普惠國家擔保機制,實現風險分擔,平抑資產質量週期性波動,進一步引導融資成本降低。

其次,建議儘快制定細則指引。徵信新規出臺後,建議儘快制定細則指引,指導徵信整改。例如徵信新規提出“金融機構不得與未取得合法徵信業務資質的市場機構開展商業合作獲取徵信服務”,這裏的“徵信服務”是否涵蓋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數據,我們理解特定產業鏈核心企業爲其供應鏈企業獲得融資提供數據,符合鏈屬企業利益,應予以豁免,如果也需要強制接入徵信,將增加鏈屬企業融資成本。

最後,加快推動快速處置司法機制建設。目前與互聯網貸款發展相匹配的快速處置司法機制是堵點,雖然部分地區建立了互聯網法院,但尚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求,傳統法院對電子證據認可難度大、程度低,暫時無法滿足金融機構快速處置需求,通過訴訟實現清收難度較大,建議監管部門牽頭加快推動快速處置司法機制建設。我行與天津的地方法院合作,在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失信客戶批量訴訟和調節方面已經做了成功嘗試。另據瞭解,海南省政府目前在推互聯網法院的快速結案,目前第一批客戶爲消費金融公司,接照電子證據和服務器,可以歸屬海南省司法快速處理,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