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衆日報

“現在我們新建的這個蔬菜大棚,真是不得了啊,過去種莊稼才能種幾茬?現在種蔬菜一年四季不斷溜……”在東平縣大羊鎮西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百姓名嘴”劉含運正用極具鄉土味的“東普”向村民宣講西王蔬菜大棚的發展歷程和優勢,整個宣講持續一個多小時,村民們聽得聚精會神,期間不乏歡聲笑語和積極互動,這種既“接地氣”又“有人氣”的宣講形式深受羣衆喜愛。

今年以來,東平縣注重把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堅持問題導向和羣衆需求導向,在宣傳羣衆、教育羣衆、引導羣衆、服務羣衆上下足“繡花功夫”,紮實做好羣衆身邊事、心頭事,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在東平大地蔚然成風。

自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以來,東平縣圍繞破解“誰來講”“講什麼”“怎麼講”等現實問題,不斷創新豐富宣講形式,打破以往由理論工作者和黨員幹部主講的單一模式,讓農村的“五老”人員、好媳婦、好婆婆等登臺宣講,打造一批“百姓名嘴”,建立羣衆身邊的志願宣講隊伍。用真人、真事、真情打動人心,真正講老百姓“聽得懂”“學得會”的新思想、新政策、新形勢。僅今年上半年,東平縣就開展“百姓宣講”“微宣講”“宣講+文藝演出”等各類宣講活動570餘場,宣講員通過自己的生動演繹,讓文明風尚、致富真經在一場場“嘮嗑式”的宣講活動中深入人心。

推動文化下鄉,足不出村盡享文明生活。53歲的張化香是該縣接山鎮後口頭村的一個貧困戶,家中除了有一位78歲的婆婆,還有一位102歲的奶奶需要照顧。雖然家境困難,但她任然積極參加村裏美麗庭院的評比,並獲得美麗庭院的稱號。她說:“村裏被評爲了全國文明村,作爲村裏的的一員,平常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把小家收拾的乾乾淨淨的,爲美麗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後口頭村通過對這些好婆婆、好媳婦、美麗庭院將獲得者進行獎勵,調動起羣衆參加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積極性。在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的同時,後口頭村還藉助自身獨特的地理條件,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在村內建成民俗一條街,打造了民俗文化館、農家記憶館等十多個特色場館,讓村民腰包鼓了就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好了又支持了鄉村文明建設。

近年來,東平縣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爲農村思想文化主陣地的作用,緊緊圍繞“文化惠民”、道德滋養,爲全縣716個村居(社區)高標準建設農家書屋,同時將送戲下鄉、電影下鄉、廣場舞教學、道德模範評選等作爲爲民、惠民、利民的重點民生實事來抓,讓羣衆在農忙之餘,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感受道德力量,極大地豐富了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羣衆見賢思齊的思想認識。

做好“五爲”服務,用心辦好羣衆心頭事。“奶奶,這是今天給您送來的菜和水果,明天我會再過來的,您有什麼需要就給我打電話。”疫情期間,爲保證村裏的老年人每天都能喫上新鮮的蔬菜水果,各實踐站的志願者們每天都將生活物資送到村內有需要的老人家中,東西雖然不貴重,卻讓老人在疫情之下也能享受到濃濃的關愛。

疫情期間,東平縣深入開展“五爲”文明實踐志願服務。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廣大機關幹部、志願者、熱心羣衆積極參與其中。尤其是在今年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着眼“五爲”服務重點對象,按照“一個也不能落下”的要求,志願者們把最暖心的關懷和服務送到每個有需要的羣衆身邊。建設“幸福食堂”、開設“四點半課堂”、開展“防詐騙”、“防溺水”主題宣講……各類貼近民生的志願服務活動暖的是人心,聚的是人氣,贏得的是羣衆的認可。一樁樁一件件爲民實事不僅打開了羣衆的心房,也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成爲羣衆心中響噹噹的品牌,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志願服務隊伍中。截至目前,東平縣在“山東志願服務”平臺上的志願者註冊人數16萬4千多人,服務時長330萬小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