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呷哺呷哺在探索新模式的這半年裏又虧了近三億

疫情下的連鎖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嚥下鉅額虧損。

8月15日晚,根據呷哺呷哺發佈的盈利預警公告,該公司預期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收入約爲人民幣21.6億元,相較於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個月收入減少約29%。

同時,它的淨虧損也同比進一步增大,相較於去年同期的人民幣0.47億元,集團預期於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將錄得淨虧損介乎約人民幣2.7億元至2.9億元之間。

對於收入下滑和虧損的原因,呷哺呷哺解釋稱主要爲疫情。

這家公司表示在營城市116個,其中受疫情影響城市92個,佔比約79%,尤其主要一線城市受疫情影響嚴重,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

疫情對於餐飲業的衝擊不言而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餐飲收入爲2萬億元,同比下降7.7%。線下門店反覆停業和客流銳減,但無法節省租金和人力成本,讓大多數餐飲同行的業績都遭遇打擊,比如海底撈也彷彿成爲“難兄難弟”——預計在上半年錄得淨虧損約2.25億元至2.97億元。

不過對於呷哺呷哺來說,它面臨的增長乏力局面,也早在疫情前埋下伏筆。

在疫情到來前的2018年,這家連鎖火鍋公司就在面臨增速放緩、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根據年報數據來看,呷哺呷哺在2018年、2019年營收分別爲47.34億元、60.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2%、27.4%;而隨着近年來的擴張,淨利潤卻在下滑,2016年-2020年,其淨利潤同比增長爲39.7%、14.2%、10.1%、-37.7%和-99.4%。

2021年,呷哺呷哺收入實現61.47億元,但遭遇了上市以來的首次鉅額虧損——2.39億元。

近年來品牌定位搖擺導致的消費人羣流失,成爲一大問題核心。呷哺呷哺於1998年在北京創立,早期在北方城市擴張,其主要的賣點就是高性價比和“一人一鍋”的臺式小火鍋模式,30-50元的客單價一度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羣體。

隨着海底撈等一衆特色火鍋品牌的崛起,消費升級潮流之下,大衆對於火鍋行業的菜品、服務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呷哺呷哺門店擴張成本增加,其原有的低客單價模式,也無法爲品牌帶來更多的利潤空間。

爲此它在2016年推出“品牌升級計劃”,試圖從快餐定位轉型爲“輕正餐”。更爲精緻的門店裝修、菜品升級、隨之客單價也有所上漲。並且推出定位中高端的火鍋品牌“湊湊”。

年報數據顯示,呷哺呷哺的客單價從2017年的48.4元漲至2020年的62.3元,2021年爲62.5元。

但呷哺呷哺漲價,並未實現消費升級,反而導致流失了不少價格敏感的消費羣體。

翻檯率的下滑成爲它“排隊不如以往火爆”的一個佐證。年報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1年,翻檯率分別爲3.3次/天、2.8次/天、2.6次/天、2.3次/天和2.3次/天。

2021年也成爲呷哺呷哺的多事之秋。接二連三出現高層人事變動,比如原湊湊餐飲CEO張振緯離職、原行政總裁趙怡被解職,反映出其公司內部對於業績承壓和發展路線變化導致的利益衝突。

創始人賀光啓在2021年8月重新擔任CEO,並宣佈了一系列經營改善措施,包括關閉200多家虧損的門店、讓呷哺呷哺餐廳重回“大衆消費路線”等。其中對呷哺呷哺品牌本身比較關鍵的點,在於讓客單價保持在60元以內,並計劃向二三線市場擴張,吧檯、單鍋也將重新出現。

而在已然成爲紅海的火鍋行業競爭中,滿足消費者的細分需求仍然是重點,這也是爲什麼呷哺呷哺在仍然在佈局中高端品牌上發力。

定位中高端的湊湊依靠“火鍋+茶飲”的模式,近年來成爲呷哺呷哺主要的增長動力,2020年在集團中的佔比已經提升至30.96%,實現收入16.89億元,同比增加40.75%;2021年,湊湊實現營收23.59億元,同比增加39.8%,收入佔比也提升至38.38%。

根據賀光啓早前披露的消息,將在2022年推出的“呷哺X”是它的又一子品牌,人均價格在90元左右,與呷哺呷哺人均60元左右、湊湊120元左右的定位區隔開。

2021年12月,呷哺呷哺宣佈將在上海設立第二管理總部,實施北京、上海“雙總部”戰略,並啓動“東擴南進”的發展戰略,未來三年,預計新增至少500家門店。截至2021年末,呷哺集團共經營1024家直營餐廳,其中呷哺呷哺餐廳有841家,湊湊餐廳有183家。

不過今年以來反覆的疫情,顯然拖慢了呷哺呷哺上述計劃的速度。呷哺呷哺最新公告提到,上半年新開業餐廳21家,全年新開業餐廳預計約100家。

此外,界面新聞記者發現,呷哺呷哺旗下的“X火鍋”也在2021年於上海開出首店,在大衆點評與小紅書平臺上留下不少探店記錄,但這家位於上海南京東路宏伊國際廣場的門店目前已經關閉,並且並未有其他分店出現。而這一新的子品牌究竟何時正式推出市場,它的前景還不明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