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接近10000人要不要全集中隔離?這是一個大的難題。”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了2022年“最美醫生”中外記者見面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流調專家隊代表、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黨委書記盧金星在會上分享了踐行“又早又準”原則的流調案例。基於精準研判,出現兩例新冠感染者的萬人小區只集中隔離了6戶,就實現了其他人不被感染的目標。

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抗疫效果,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治病救人,但最美醫生用自己的睿智和專業能力讓很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免受影響。在會上,最美醫生們分享了不少他們在治病救人之外的工作,例如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建立“艾友”家園、處理醫患關係等等。

近視越來越低齡,不能再等了

談及爲什麼會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願意抽出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公益科普,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眼科主任醫師周行濤忍不住透露出對孩子們的焦心。他在眼科領域做了30多年醫生,顯著地感受到近視患者越來越多,而且有低齡化、高度化的發展趨勢。

“不能等到孩子已經近視了、近視變成高度近視了、或者高度近視併發症已經出現了,我們再去治。”周行濤說,這時候已經“落後”了,醫生的工作必須要前置,要把“防”的源頭抓住。

爲此,周行濤創立了兒童“近視小飛俠”科普志願者服務隊,通過直播、漫畫書等各種形式進行近視防控科普,用專業性、科學性做好科普。“看得見的近視防控科普,就是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最好用的‘眼藥水’,每個醫生都應該去做。”周行濤說。

病恥感讓病人需要一個傾訴的出口

“艾滋病感染者特別是新發的病人,對疾病存在恐懼和病恥感,他們心生糾結,無法告訴家人和朋友,因此缺乏一個可以傾訴宣泄的出口。”江西省南昌市第九醫院艾滋病治療中心主任、主任護師胡敏華說,艾滋病患者的這種情況,促使自己帶領團隊開通了熱線電話,每天保持電話暢通。

20多年來,胡敏華的手機裏已經儲存了1000多個患者和家屬的電話。“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聯繫,知道他的問題所在,進而能夠及時爲病人和家屬提供危機干預的服務。”胡敏華說。

艾滋病護理的特殊性在於,不僅要護理疾病帶來的健康危害還需要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爲了爲艾滋病患者羣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文關懷和心理干預幫助,胡敏華牽頭設立了“艾友”溫馨家園的場所,定期開展線下的活動,通過健康宣教、科普沙龍等,讓病友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場所。

醫患關係要一點點感悟

“我覺得醫患關係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互相的理解。”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丁仁彧說,自己也是一點點感悟過來的,年輕時有些急躁,現在越來越覺得溝通很重要,多年的經歷讓他非常重視醫生和患者家屬之間的互相理解和換位思考。

丁仁彧表示,大部分患者還是能夠理解醫生的。他談到一位歷經兩個月也沒能從死神手裏奪過來的患者。“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在病人去世之後,家屬還發短信表示感謝。”丁仁彧說,那一刻覺得醫生能做的很有限。

“我經常跟我們的年輕醫生說,不管你再忙,也要跟家屬好好溝通,這個很重要,因爲隔着ICU那扇門,家屬把患者交付給了我們。”丁仁彧說,無愧於這份信任,醫生需要把百分之百努力奉獻給重症患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