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8月19日,“新時代·新使命——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專題研討會”在敦煌莫高窟舉行。 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馮志軍)19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共同主辦的“新時代·新使命——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專題研討會”在敦煌莫高窟舉行。研討會聚焦將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爲敦煌學研究高地的目標,探討了敦煌學研究的問題與使命、瓶頸與發展以及敦煌與絲綢之路等重要命題。

當日,來自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研究院等全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線下線上的形式參加研討會。研討會上,19位敦煌學研究、絲綢之路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敦煌學研究的新課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見解,展開研討交流。

敦煌莫高窟是舉世矚目的文化藝術寶庫,1900年,在莫高窟發現藏經洞,出土文獻、藝術品等各類文物6萬餘件。基於敦煌石窟、敦煌藏經洞、敦煌及絲綢之路文物等相關研究,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國際性顯學“敦煌學”,持續一個多世紀方興未艾。

100多年來,在全世界敦煌學者深入研究下,逐步揭開了敦煌文物的神祕面紗,揭示了敦煌石窟及其藏經洞文物“有什麼”“是什麼”及其蘊含的珍貴价值,流失各地的藏經洞文物被不斷整理、刊佈、出版,敦煌石窟文化藝術資源也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與社會共享,敦煌文獻、敦煌藝術、敦煌考古、敦煌史地等各領域研究成果層出不窮。

近年來,中國官方提出“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表示,100多年來敦煌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被徹底改變,這得益於全行業的攜手並肩、砥礪深耕、篤行不怠。如今,敦煌學研究站在新的時代潮頭,要建設敦煌學研究高地,絕非敦煌研究院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整個學界起而行之,攜手奮進。

蘇伯民說,此次研討會就是爲了與學界共同探討敦煌學研究面臨的新問題,共同謀劃敦煌學發展新方向,共同爲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真誠期待各位專家對敦煌學學科發展提出真知灼見、爲“高地”建設出謀劃策、貢獻智慧。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榮新江說,120多年來,敦煌學研究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業績。特別是從1980年代以來,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大踏步前進,具有很強國際性的敦煌學更是獲得新生,不論在石窟藝術、考古方面,還是在文獻、歷史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

榮新江坦言,然而,要進一步推進敦煌學研究的進步,還要進一步探討如何更上一層樓,特別是原本以考古藝術材料、寫本文獻材料爲主的實證研究之上,如何藉助人文社會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敦煌學做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開闢敦煌學的新領域,推進敦煌學向更高的領域邁進。

敦煌學專家、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認爲,“人”是傳承、發展、創新文化和推進學術的核心。今日敦煌研究院學術研究的起點、勢頭,是秉承莫高精神的幾代“敦煌人”的辛勤奠基形成的。因而,在新時期建設敦煌學研究的高地,關鍵在於要繼續培育、擁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高地”上應該站立着越來越多的“高人”。

柴劍虹表示,建設新時期的研究“高地”,也離不開高科技手段。莫高窟藏經洞所出古代文獻與其他文物的數字化,儘管近些年來國內外許多機構與個人都在做,但基本上是各立標準,各行其是,亦各有千秋,要實現“在全球範圍內的數字化共享”,不僅還有大量的技術統合工作要做,也還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都不能僅靠“經驗主義”的主觀判斷,必須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得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