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醫療美容診所,通過私設小金庫,竟隱匿了數十億元收入。近日,一則由杭州市稅務局作出的行政處罰引發熱議。處罰事由顯示,在4年多的時間裏,當地一家醫療美容診所利用個人銀行賬戶收取服務款並隱匿收入超47.55億元,未計入財務賬。

隨後,杭州市稅務局對該公司少繳的企業所得稅約1.47億元處百分之六十罰款,罰款金額合計約8827.27萬元。

中國有着千億規模的醫美市場,但一名稅務專家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這一行業,納稅不規範是普遍現象。一大原因在於,機構直接面對消費者,而後者通常並無開發票的需求或意識。

一家醫美諮詢平臺的創始人用“限制想象力”表達了他對此次事件的看法。他向中國新聞週刊解釋稱,創始人自我包裝,在業內其實很常見,但這個體量不是一般機構能做得出來的業績。

在上述醫美診所被處罰事件披露後,不少專業人士分析,醫美或將成爲下一個補稅風口。

47.55億元是個怎樣的概念

涉事的公司爲杭州古名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信用中國顯示,該公司分支機構千和醫療美容診所利用9個個人銀行賬戶收取服務款,9個賬戶共收到款項53億餘元,扣減保證金和已作收入申報等事項的金額5.8億餘元,共計隱匿收入超47.55億元。其中,2017年3.01億元、2018年7.88億元、2019年10.14億元、2020年13.11億元、2021年1-11月13.42億元,均未計入財務賬,且並未對上述收入中的增值稅應稅項目和免稅項目進行分別覈算,現已無法進行區分,應按規定申報納稅。

在此期間,該公司通過賬戶中隱匿收入孳生的利息收入約爲2879.68萬元。杭州市稅務局對該公司隱匿收入少繳稅款的行爲定性爲偷稅。

47.55億元是個怎樣的概念?以被譽爲國內“醫美三劍客”之一的愛美客爲例,該公司於202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2021年愛美客營收14.48億元,同比增長104.13%。

這是一家似乎不起眼的機構,但其背後實則大有乾坤。企查查資料顯示,杭州古名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原靜港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07月29日,法定代表人杜軍鋼,是香港虞美人集團公司在杭州投資的企業。該公司和上述診所均爲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宣傳資料顯示,虞美人國際集團成立於1993年,是一所國際一流的醫療美容集團,集五星級國際醫療美容診所、品牌形象運營中心、醫院管理、健康管理 、文化藝術策劃等於一體,以“藝術面雕”、“SC抗衰老術”等技術着稱,是國際先進的美麗理念與科技的倡導者、國際抗衰老美容標準示範企業。

多個商業信息平臺顯示,虞美人公司實際控制人和最終受益人繫於文紅。多名業內人士也向中國新聞週刊證實,這家公司背後的實控人爲於文紅。

2011年5月,央視《焦點訪談》曾以《面雕大師的真面目》節目,對涉事企業實際控制人於文紅和千和醫療美容診所進行曝光。

上述報道稱,2009年,瀋陽的李女士花6萬元去虞美人美容機構做了鼻子的整形手術,然而她的鼻子很快就紅腫起來。半年後,創始人於文紅親自出馬,李女士又花了12萬元做了第二次手術,但是她的鼻子還是沒有恢復。

央視當時調查發現,自詡爲“面雕大師”的於文紅,甚至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節目中還提到,千和醫療美容診所和一般的美容醫療機構不同,只接待市場推廣人員介紹來的客戶。

然而,這一切並未阻礙於文紅狂奔的腳步。

企查查資料顯示,於文紅目前擔任7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控制企業43家,間接持股的企業達到了76家,但關聯的風險也有34條。從其官方宣傳來看,於文紅的朋友圈“非富即貴”,還曾和一些國際政要共餐。

2021年7月,於文紅在一篇文章中回應了當年央視的報道。她稱自己是被冤枉的,“當時這個行業很多人嫉妒我,整個行業的人把我送去了焦點訪談。”

一家國內大型醫美公司的市場部門負責人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於文紅在業內頗具知名度,可以說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因爲她所謂的一張臉都是幾十萬上百萬起步的,能把客單價拉得特別高,而且拉高了這麼多年。”她解釋稱,醫美屬於消費醫療,有自主定價權,“只要合規,合法納稅,不予欺詐或欺騙消費者,其實都是可以的。”

納稅不規範較普遍

在“顏值經濟”的催動下,近年來,醫美行業逐步走入快車道。根據知名醫美平臺更美app發佈的發佈的《更美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在規模方面,2021年醫美市場規模約2274億元,預測2022年度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2643億元。

白皮書還稱,2021年度醫美相關企業的新註冊量相比2020年上漲了27.18%,中國輕醫美市場用戶規模相比2020年增長了20.59%。

但這門賺錢的生意,仍然保留了一些“神祕”色彩。有資深的稅務律師及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這個行業,納稅不規範的現象較爲普遍。

2021年4月,國家稅務總局稽查局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稅收徵管改革的意見》,提出要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重點查處虛開(及接受虛開)發票、隱瞞收入、虛列成本、利用“稅收窪地”和關聯交易惡意稅收籌劃以及利用新型經營模式逃避稅等涉稅違法行爲。醫療美容和直播平臺都在重點查處的範圍內。

“在類比多家機構之後,發現這個行業水很深”,一名有着5年消費經歷的醫美愛好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水深”主要體現在操作醫生的資質、院線購買的儀器、院線影響力等。“比如說醫生供職於什麼機構,但顧客通常不會去現場做背調”。

這名消費者介紹稱,一般機構類的操作醫生都是一些權威機構或三甲醫院的醫生外出兼職的,很少有醫生全職服務一家機構,“目前有些三甲醫院也同時開設了美容科室,儘管院方並沒有相關的權限,但實際上在經營範圍內開設了。”

“一般我們在這個行業裏面定價高的一定是動刀的,比如說隆胸、抽脂等,風險高,技術門檻高”,一家醫美諮詢平臺的創始人劉珺說,一些項目,比如拉皮等,可能也能通過營銷套路收割門外漢,但不太可能一直維持着高客單價。

自從2011年被央視曝光後,於文紅已經很少親自下場做手術,轉而聘請一些外部的醫生。一名知情人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她可以說首創了一種模式,就是一張臉,分成若干個部位,一個部位一個部位收錢,還有一些打針的項目,是需要反覆花錢的。”

不過,劉珺向中國新聞週刊解釋稱,醫美機構的成本其實非常高,包括營銷、品牌、渠道等等,而且還需要和一些地下醫美做鬥爭。“我每天都能聽到這個行業機構的人在抱怨錢難掙,治療越規範錢就越難掙,而且現在大部分的機構都是肉眼可見的虧損,因爲競爭太激烈了。”

他說,這個行業在外面看是暴利,但越是連鎖的醫美機構,其實生意並沒有外界想象那麼好,正規的醫美機構,每年能拿到10%-15%的淨利潤,已經是運營管理非常好的。

在所有成本中,營銷的投入佔比最高,“基本上能佔七成左右,甚至更高”,劉珺表示,通過一些財務手段去節約成本,在醫美行業裏是屢見不鮮的,也是一個常態,大機構小機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一些小型的機構,可能還不給員工上社保。

在劉珺看來,這個行業裏面本身也有它的一套規律和規則,比如說像聘請資深醫生“飛刀”,他們個體承擔的風險、機構承擔的風險和成本是很高的,而醫生又是一個稀缺資源。若全職聘請醫生,成本也不低,比如在杭州,一個醫美醫生5萬到7萬的月薪就是常規的價格,而每個醫生可能又只擅長一個項目,“所以很多的時候,他們通過一些財務手段去規避一些稅費。”

多名業內人士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虞美人集團具有很強的渠道能力。據上述知情人透露,千和醫療美容診所會和全國各地的店家和服務商開展合作,實際上就是由店家提供客源,到了月底再通過服務商將客戶統一送到杭州消費。這個過程中,千和診所給店家和服務商的“人頭費”或高達客單價的50%。“但由於客戶量大,利潤依然非常客觀”。

返傭比例高是渠道醫美的一大特點,“行業機構裏面多半的客源都來自渠道上,一些渠道商甚至能拿到收入的70%,有些中小型機構在渠道商面前根本就沒有什麼議價能力。”劉珺表示,這部分費用沒有納稅的可能性很高。

多家醫美機構因涉嫌偷稅漏稅被查

在國家加強監管的背景下,稅務問題成爲醫美機構的一大經營風險。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對於千和醫療美容診所的處罰,也可能意味着稅務整治風即將刮向醫美。一家醫美機構的創始人向中國新聞週刊坦言了這一點,用他的話說,“這是一場早晚會來的風暴”。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醫美機構因涉嫌偷稅漏稅被查。武漢某醫療美容機構被指從2016年至2019年,不繳納或少繳應納稅款1701.89萬元,決定追繳1701.89萬元,罰款850.95萬元。廈門某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也因應扣未扣個人所得稅,被罰款231萬元……

但此次千和醫療美容診所被查出偷稅的規模無疑是最大的。

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杭州市稅務局在作出此次處罰時,援引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根據規定,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稅務法律事務部主任邱繼巖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由於沒有看到相關的稅務處理決定,但是依據相關規定,對杭州古名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偷逃的企業所得稅應當加收滯納金,加收的滯納金應當也不是個小數目。另外,我國對偷稅的稅款追徵期是無限期,對偷稅行爲的行政處罰時效爲五年。“在有證據的情形下,稅務機關應依法對該公司成立後偷稅的稅款查處追徵。”

邱繼巖表示,涉案的千和醫療美容診所雖然是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但其是增值稅納稅人,該企業的信息也註明爲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且符合法定條件的醫療收入,依法是免徵增值稅的。但是按照現行增值稅法規定,納稅人兼營免稅、減稅項目的,應當分別覈算免稅、減稅項目的銷售額。未分別覈算的,不得免稅、減稅。千和隱匿的收入是否還能夠享受增值稅的免稅,應當由主管稅務機關依法作出稅務處理決定。這也是個不小的金額。

針對醫美機構,監管的成本、難度都相對更高,這也是長期以來稅務工作的難點。

邱繼巖分析稱,醫美的消費者是個人,普遍用個人賬戶支付消費的費用,絕大部分沒有索取發票的意識,再加上醫療美容機構的納稅意識普遍不強,造成這類行業產生隱匿收入以達到偷逃稅的衝動。

在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看來,消費環節正是增值稅管理的薄弱環節,一家醫美機構隱匿的收入就能達到47個億,在一定程度上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嚴峻性,“未來個人靈活就業、C2C交易模式等會越來越多,這也是稅收徵管要面對的新挑戰。”

他表示,長期以來稅務機關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強對新興行業的稅收徵管。醫美行業發展較快,但社會對其關注度還不夠,美容機構稅務上管理存在不規範問題,稅務機關的徵管也面臨滯後性。

醫療美容主要是靠人工服務,個人報酬支付佔比較高。施正文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一般納稅人醫美機構繳納增值稅適用6%的稅率,但由於支付給美容師的工資等人工成本比較高,他們不能作爲進項予以抵扣,而支付給個人中介佣金收入因爲難以取得抵扣發票也無法抵扣。再加上還要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股東分配股息還需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其整體稅負是比較重的。

“對美容師、中間代理人,美容公司到底支付了多少報酬,其信息往往是隱蔽而分散的,代扣代繳義務容易被迴避,這也使得個人所得稅得以逃避。”施正文說,而個人所得稅勞動所得實行最高邊際稅率爲45%的累進稅制,收入越高稅率越高,逃稅的刺激、慾望也會更強。

(劉珺爲化名)

作者:陳威敬([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