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地方財政收入受到衝擊,剛性支出不減反增,收支矛盾加大,因此政府更需要堅持過緊日子,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障民生等重點支出,但這並不容易。

財政收支矛盾加大背景下,近期國務院多次強調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以保民生,讓老百姓過上穩日子。近日國務院開展第九次大督查,督查內容包括覈查一些地方“三公”經費不減反增等問題。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近些年政府過緊日子成效明顯,已經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方針。今年以來地方財政收入受到衝擊,剛性支出不減反增,收支矛盾加大,因此政府更需要堅持過緊日子,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障民生等重點支出。而這並不容易,因爲會改變部門原有利益格局,還會涉及更深層次體制機制優化和制度完善問題,因此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推動見成效。

政府日子越過越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更好節用裕民。

7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各財政供養單位要勤儉辦一切事業,騰出資金優先保障基本民生。

8月16日召開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提到,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已基本下達,各省要堅持政府過緊日子,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加大財力下沉,保障基層“三保”尤其是保基本民生支出、保基層工資發放。

8月30日,財政部公佈了《2022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在下半年財政政策展望中提出,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嚴格落實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騰出更多資金用於穩市場主體穩就業保民生。

所謂政府過緊日子,其實就是黨政機關特別是中央機關帶頭厲行節約,把錢省下來用於支持民生和市場主體。這並非短期應對措施,而是國家一項長期方針政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施正文告訴第一財經,近些年政府通過持續壓縮辦公等一般性支出,壓減“三公經費”等,騰出資金保民生,成效明顯。而當下受疫情等衝擊,財政喫緊,收支矛盾突出,國家多次強調堅持過緊日子,政府日子將過得更緊,標準更高,希望藉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收支矛盾,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根據財政部最新數據,今年前7個月,全國廣義財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約15.8萬億元,同比下降約14.3%,廣義支出約21.1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2.6%。廣義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約5.3萬億元,遠高於去年同期(2611億元),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

今年以來,爲了落實政府過緊日子,中央財政在前兩年本級支出負增長基礎上,今年繼續安排中央部門支出同比下降2.1%。不少地方財政出臺更細更有力舉措,引起市場關注。

比如,安徽省財政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厲行節約堅持過緊日子的若干舉措》提出,文件資料一律雙面印製,會議不發筆、本等辦公用品等。這些內容一度衝上熱搜。

另外,一些地方也在進一步規範工資津貼補貼和各項福利,調減和壓縮非急需、非剛性支出。

中央財經大學預算管理研究所所長李燕告訴第一財經,近幾年的政府“過緊日子”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非緊急非必須的支出得到了壓減。而對於以往在財力比較充裕基礎上,已經形成的政府各部門較高的支出基數來說,優化支出結構也並不簡單,對政府部門來說意味着要改變原有的利益格局。

過緊日子需進一步完善機制

近期不少省份審計部門公開了2021年度當地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下稱“審計報告”),在肯定地方“過緊日子”有成效的同時,7個省份指出個別地方或部門落實過緊日子要求不到位或不夠嚴格。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上述省份審計報告指出的具體問題,包括一是一些部門單位年底突擊花錢;二是部門所屬單位無預算、超預算或超範圍、超標準列支“三公”經費等,會議費、培訓費等較上年不減反增;三是一些部門無依據發放稿酬、季度考覈獎勵,或違規從財政資金列支應由個人負擔的費用等。

施正文認爲,少數部門單位仍然年底突擊花錢,是想避免沒用完當年預算額度而在下一年被削減預算額度,這其實是爲了花錢而花錢,而非公共服務的需要,有違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宗旨。

李燕表示,從政府各部門來說首先要提高認識,面對從“好日子”到“緊日子”要提高站位,有大局觀,在申請預算時要克服本位主義,克服保基數、佔盤子的慣性思維。

“從財政來說,如何做到更加科學地優化支出結構,避免簡單化,一刀切,還涉及更深層次體制機制優化和制度完善問題,如優化支出結構背後是優化部門及部門內部的職責問題,所以要以部門事權事責清晰爲龍頭,績效爲抓手,推進優化預算的各項基礎性工作的改進,如科學的支出範圍和標準、精選的項目庫建設等。”李燕說。

施正文表示,要真正落實緊日子,需要牢固樹立官員“過緊日子”思想,嚴格執行預算法規等法定程序,推進零基預算和支出標準科學化,提高預算科學性,並強化監督。

李燕表示,從上述各地審計查出政府過緊日子方面的問題表現來說,大多隱藏着體制機制問題、部門利益以及預算管理等問題,涉及到預算的編制、執行等環節,因此要想整治頑症,就既要進行“經濟體檢”,找出病竈,更要通過制度技術創新,未病先防,以優化支出結構爲契機,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推動見成效。

她建議,對預算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的要深化改革加大建章立制;對由於部門財務管理能力滯後、政策制度不理解的要加大學習與培訓;對主體責任不到位的、制度執行不到位的加大追責與問責;對故意違法違規屢審屢犯的要加大曝光力度,堅決予以查處。

此前財政部部長劉昆撰文稱,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必須把過緊日子的要求切實貫徹和體現到財政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持續完善公務支出管理制度體系和標準體系,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強化督促落實,推動形成不敢不能不想鋪張浪費的長效機制,勤儉辦一切事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