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孤勇者》之後,《黑桃A》也席捲幼兒園。與前者不同的是,後者歌詞通俗直白,還有“長長的腿一尺八的腰圍,此刻的我只想親吻你的嘴”這類成人化表達。

聽見小朋友興奮地唱着歌,跳着動感快樂的舞步,越來越多人點贊、模仿。但是,當三四歲的小朋友口中唱出“寶貝寶貝我們乾一杯”“這是哪一款香水搭配夜的美,讓我成功陷入心動的氛圍”,而且學自幼兒園,一些家長開始擔憂:這些成人口水歌真的適合兒童嗎?

一名在職幼兒園教師表示,日常活動中確實會採用節奏輕快的流行曲,容易激起小朋友的興趣。但是,成人口水歌不會直接引入課堂,通常只借用旋律,或對歌詞改編創作後再使用,確保兒童接觸到的是積極內容。

上海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李燕認爲,偏成人化的音樂舞蹈並不適合兒童,更不能用於幼兒園教學。孩子會在各類活動中吸收學習,養成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爲模式。學校和家長應該對教育內容進行篩選,提供積極健康的娛樂方式,還要警惕對網絡的依賴和被利用。

幼兒園小朋友唱起《黑桃A》

11月15日,有網友向澎湃新聞記者反映,西安一幼兒園在教孩子們跳《黑桃A》,歌曲內容低俗,抖音上也有不少類似的幼兒舞蹈教學視頻。

投訴人王女士介紹,自己的孩子3歲多,在上小班。11月13日,家長羣裏有人提到這首歌,歌詞包括“Hey Ah Ah,你是我的寶貝,想你的滋味隱隱作祟”“寶貝寶貝我們乾一杯”“長長的腿一尺八的腰圍,此刻的我只想親吻你的嘴”。

王女士放出音樂和孩子確認,而孩子已經會跟唱了,其他家長也反映孩子會唱會跳,“他說,每天進園的時候會放,在教室有時候老師也會放。3歲幼兒說話也不能全信,但會跟唱說明不是隻放了一兩天。”

王女士擔憂,不知還有多少這樣的幼兒舞蹈在網上流傳,“個人認爲這不亞於問題教材對兒童的影響,不排除很多幼兒園直接在教孩子跳。”

記者檢索發現,《黑桃A》唱跳在抖音上頗爲火爆,舞蹈動作既有成人版也有幼兒版,歌詞一致,其中最高的一條幼兒舞蹈教學視頻點贊量近16萬。微博上,許多地方的網友稱,聽見幼兒園播放該曲目,孩子跟着又唱又跳,甚至在家洗澡也會唱“寶貝寶貝我們乾一杯”。

視頻評論區,有人留言想教小朋友跳,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不適合小朋友,歌詞太那啥了。”“小孩不知道歌詞意思,不代表成年人不用對其價值導向負責。”

除了《黑桃A》,還有一些歌詞表達明顯成人化的網紅歌曲也用來搭配幼兒舞蹈。小小的身軀、天真無邪的笑容,搭配歡快的舞步,網友直呼“超帶感”“好可愛”。但是仔細聽,歌詞和三四歲孩子似乎有些違和。

幼兒園如何引入流行歌

今年9月,網上有一條視頻“男幼師帶小朋友激情跳黑桃A”,現場氣氛活躍。視頻中一位王姓老師在採訪中稱,幼兒園的小朋友特別喜歡激情熱鬧的舞蹈,當時他正好看到《黑桃A》視頻,就想着帶小朋友們跳一跳,大家都很興奮。

瀏覽社交媒體平臺,許多幼兒園都會引入網絡流行曲作爲教學內容,但引入標準如何把握?記者諮詢了一位從業6年的上海幼兒園老師。

她表示,幼兒園會選擇節奏明確、輕快的音樂引入教學,但歌詞內容肯定要積極。小孩子受環境影響比較大,喜歡去模仿、學習,尤其是一些流行內容更能激起共鳴,所以家長老師的把關很重要。

在教學中,她和同事會使用流行歌,但不是成人的歌。“比如抖音上有些兒童類歌曲,我們在確定歌曲內容合適的情況下會使用,通常作爲活動的背景音樂。成人流行歌曲不會直接引入課堂教學,但也並非完全排斥。我們可能借用孩子感興趣的律動作爲伴奏,消除歌詞,或對歌詞進行改編創作。”

不過她強調,流行歌在幼兒教學中使用比例非常低。以她的日常教學爲例,市級教育部門會提供幼兒園可選用的資料目錄,包括音樂歌唱、舞蹈律動等,經過專業審定符合幼兒年齡特點,這些是最主要的教學內容。

學者:成人化的音樂舞蹈不適合兒童,會根深蒂固地紮在他的價值觀

對於《黑桃A》幼兒舞蹈的傳播,上海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李燕表示,偏成人化的音樂舞蹈顯然不適合兒童,如果幼兒園播放或教學更是有問題。

有網友認爲,小朋友只是喜歡跟着節奏唱跳,根本不懂歌詞的意思,需要如此嚴苛嗎?李燕稱,越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東西,越能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爲模式,兒童正是在接受和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社會化。“三歲的小孩確實不懂,但慢慢會懂的,這些東西會根深蒂固地紮在他的價值觀裏,甚至給一代人抹上特別的色彩,所以幼兒園對於教育材料的選擇要特別謹慎。”

根據我國2016年3月起施行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應當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綜合組織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領域的教育內容,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幼兒園選擇流行音樂本身無可厚非,因爲孩子的生活也需要刺激、需要娛樂,但這種選擇應該是積極的、正能量的內容。”李燕認爲,選擇教學內容時,幼兒園和家庭都應該進行篩選和價值判斷,包括其宣揚的價值觀、崇尚的標準、行爲的目的性、人物的着裝和動作等,這些都在無形中塑造着孩子的認知和行爲。

網絡逐漸模糊了成人和兒童的邊界,使得一些流行文化在不同年齡段羣體中傳播。李燕特別提到“網絡童工”的概念,孩子有時作爲網絡參與者,會不自覺地被用作吸引流量的網絡勞力,比如小朋友模仿成年人的舞蹈視頻在網上受到歡迎,兒童可能是在被動接受不符合年齡的內容。

“即便不是低俗內容,網絡本身也值得警覺,它在塑造着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李燕進一步解釋,比如流行歌裏短平快的語言,長期接觸可能不利於孩子的語言習得;短視頻平臺裏不斷變化的內容,沒有時間限制,一個結束了繼續下一個,影響孩子控制力和注意力。

除了對低俗內容的把控,李燕也建議減少網絡依賴——否則孩子會認爲許多東西都能從網上獲得,而不是親自去探索實踐,這對生活和學習的態度、信念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