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可能在明後年發射巡天望遠鏡,未來可能會觀測完整個天區。”

這是剛剛落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介紹的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周建平院士說,中國的巡天望遠鏡精度與哈勃望遠鏡相當,但視場是哈勃的300倍,觀測獲取的海量數據,將藉由人工智能技術破解更多天文奧祕。

爲什麼要把望遠鏡送上太空

無論是探索宇宙深處,還是瞭解暗物質的奧祕,要破解人類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首先要獲取精確的觀測數據。

周建平院士透露:2022年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已進入衝刺階段,2023年或2024年,我國還將發射巡天望遠鏡,與此同時,研究宇宙暗物質的科研設施也在研發當中。

爲什麼要把望遠鏡送上太空?荔枝新聞記者瞭解到,這是爲了消除大氣對天文觀測帶來的不利影響。

隔着不斷運動的大氣層,天文望遠鏡很難把星象看清楚,尤其是科學家們感興趣的遙遠星系,看不清它們內部的精細結構,就無法精確地研究宇宙。

早在1946年,天文學家萊曼·斯皮策(Lyman Spitzer)就大膽提出了將大型望遠鏡放置在太空中的“瘋狂計劃”。直到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發射入軌,這個偉大設想才變成現實。

運行30多年來,哈勃望遠鏡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解決了許多天文學的基本問題,比如調查宇宙的年齡、探索太陽系的演化、進一步證實了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等等。哈勃望遠鏡不僅推動了天文物理學的進步,它拍攝的太空圖片如夢似幻,讓普通人也領略了宇宙的壯美。

下一代太空望遠鏡是什麼樣的呢?

這裏產生了兩種分支,一種是建造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可以把宇宙看得更深入,捕捉更闇弱的天體信息,比如美國的韋伯太空望遠鏡。

還有一種思路,是讓太空望遠鏡“看得更開”,觀測更廣闊的天區,對宇宙的研究更高效更系統——這就是巡天望遠鏡。

精度相當 中國巡天望遠鏡比哈勃強在哪裏

中國巡天望遠鏡長什麼樣?

此前,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中國空間站望遠鏡科學工作聯合中心主任劉繼峯向媒體表示,中國巡天望遠鏡非常有氣勢,體積如同一輛大客車,立起來相當於三層樓的高度,其口徑爲兩米。

此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工作了30多年,獲得了300多平方度天區的觀測數據,大約佔天區總面積0.8%。我國的巡天望遠鏡觀測精度與哈勃相同,但視場角是哈勃的300多倍。

中國空間站望遠鏡科學數據責任科學家李然,曾有這樣一個比喻:“遠處山上有一羣羊,哈勃望遠鏡能看到其中一隻羊,我們巡天望遠鏡可以把成羣的羊都拍下來,而且其中每一隻都和哈勃望遠鏡看到的一樣清楚。”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周建平院士強調:“我們計劃用10年時間看完半個天區,就是17500多平方度的區域,而且我們的巡天望遠鏡工作時間可能比哈勃更長久,未來很有可能獲得整個天區的圖像。”

不僅如此,中國巡天望遠鏡還有紅外、紫外、可見光等多個觀測頻譜,意味着更強大的探測能力。

處理觀測海量數據,“人工”必須加上“智能”

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觀察宇宙,人類對世界的感知大大延伸,天文學就此確立。

當時一邊眯着眼觀測,一邊用鵝毛筆在紙上記錄的伽利略肯定想不到:四百多年後,望遠鏡看到的星光,已經延伸到幾百億光年之外,而每日天文觀測帶來的海量數據,早已不是人工能來得及記錄和閱讀的了。

中國“天眼”FAST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菂研究員說,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觀測手段加入,甚至顛覆了人類的既有感知,比如前幾年發現的引力波。

現在的天文學觀測數據,哪怕科學家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也來不及處理,人工智能已經成了他和同事們做研究的重要工具。

地面上的FAST望遠鏡每日獲取數據已經大到驚人,當中國的巡天望遠鏡正式“上崗”,觀測數據可能高達PB級(1PB=1024TB)。

周建平院士直言:“數據量之大,可能是天文學確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僅僅依靠人力,靠科學家或是現有的軟件技術去處理,恐怕都是難以完成的。”

天文學研究越深,就越需要人工智能參與處理分析。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談起“AI+仰望星空”,期待的不僅僅是科學家研究的範式改變,而是更多突破性成果。

他說:“當度量衡更精準的時候,傳統的物理學定律往往會暴露出不足,勢必帶來基礎理論的新突破。所以未來5~10年,有了更高精度的海量天文觀測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從中研究出什麼顛覆性成果,值得期待。”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國家天文臺與騰訊一同獲得了大會最高獎——“SAIL 之星”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

該獲獎項目,是騰訊和國家天文臺合作的“探星計劃”。

據介紹,FAST可以探測到數億光年外的闇弱天體信號,一週內產生的脈衝星信號圖大約有3000萬張。如果以人工的方式處理這些圖片,按照1張/秒速度,不喫不喝不眠不休也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而通過AI檢測,在1臺常規服務器上,只需要3天即可獲得結果。

“探星計劃”啓動不到一年,藉助騰訊優圖實驗室的AI技術和騰訊雲的算力,AI對天文數據的整體處理效率提升了120倍。迄今“探星計劃”已經發現了22顆脈衝星。

無論是送上太空的巡天望遠鏡,還是與大地貼得更近的FAST望遠鏡,中國的天文學家們對星辰大海的觀測,更深遠也更精細。

李菂研究員有一個期待:“也許幾年後,人工智能不僅僅作爲研究助手,去解決星空中已知的疑問,而是能從中發現不一樣的世界,尋找到我們現在可能還無法想象出的宇宙規律。”

來源:荔枝新聞

編輯:Y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