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國內唯一“中字頭”的再保險集團——中再集團,6年多以來首次出現“一把手”變動。

中再集團官網顯示,該集團黨委書記已變更爲現任總裁和春雷。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和春雷同時擬任中再集團董事長,該職務尚需經過公司內部治理和監管審批任職資格程序。

首位來自內部“一把手”

和春雷是中再體系內的“老人”。在中再集團境內5家子公司中,除了華泰經紀以外,和春雷在中國大地保險、中再產險、中再壽險、中再資產都有任職履歷。在中再集團內部人士看來,和春雷對集團各項業務都非常熟悉。

和春雷出生於1965年4月,經濟學博士。他於1999年8月加入中再,從法定業務部基層做起,在財產保險業務部、業務管理部、上海分公司等歷練過;2003年10月後,和春雷曾任中國大地保險副總經理,中再產險副董事長、總經理,中再集團國際財產再保險業務首席執行官,中國大地保險董事及董事長,中再資產董事,中再集團副總裁、董事、常務副總裁,現任中再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裁,兼任中再產險董事及董事長、中再壽險董事及董事長、中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主席。

和春雷2015年9月開始擔任中再集團副總裁,2016年12月獲委任爲中再集團常務副總裁,行使總裁職權,並於2017年3月獲准總裁任職資格。如今新任黨委書記、擬任董事長,和春雷也將成爲中再歷史上第六任“一把手”。

中再集團源於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96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組爲“一拖三”。其中,在再保險部的基礎上,成立新中國第一家專業再保險公司即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這便是中再集團的前身。2007年,中央匯金公司向中再集團注資40億美元,中再集團整體改製爲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26日,中再集團在香港市場主板掛牌交易,目前註冊資本424.80億元,其中財政部持股11.45%,中央匯金公司持股71.56%。

中再集團自1998年成爲一級法人以來,在首任掌門戴鳳舉之後,歷任“一把手”均來自外部。其中,劉京生、劉豐均來自監管部門,李培育和袁臨江則均出自中再股東中投系統。也因此,相較中再歷任一把手,和春雷有所不同,他是中再歷史上第一位內部成長且提拔起來的“一把手”。加之他已擔任總裁5年多時間,因此這次高層“一把手”的交棒,也被認爲是相對平穩的。

面臨市場化競爭壓力

和春雷接任中再集團黨委書記之前,中再集團黨委書記由董事長袁臨江擔任,待相關程序履行完畢後,袁臨江也將卸任中再集團董事長。

事實上,這兩人在過去6年左右的時間內都是共事“搭班”。2016年3月,袁臨江從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上調任中再集團黨委書記,當年5月獲批出任中再集團董事長,開始執掌這家再保險集團。2016年12月,和春雷獲委任爲中再集團常務副總裁,行使總裁職權。

過去6年,是中再面臨激烈內外競爭和業務壓力的階段。2015年,外資再保險公司分保保費收入爲522.9億元,超過了當年中再集團486.1億元的國內市場再保保費收入,中再集團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同時,國內各路資本也在進軍再保險市場,中再集團不再是中資再保險獨一份,被認爲受到的影響和衝擊最直接。此外,2016年償二代開始正式實施,分保需求減少,對中再集團業務也有不小影響。

一位中再退休老幹部2017年初曾分析,“中再集團歷史上經歷了以從人保分立爲標誌的第一次創業、以取消法定分保爲標誌的第二次創業,面對新的市場競爭格局和監管態勢,中再現在進入到了第三次創業的新階段。”

袁臨江執掌中再後,新班子提出“一三五”戰略,即“一核心、三突破、五跨越”,明確了“中再姓再”、以再保險爲核心,要在“創新、協同、裂變”三個方面取得突破,並實現在“規模、佈局、技術、組織和文化”五大領域的跨越。

當時,中再規劃了三個階段。2016~2017年是第一階段,是全面夯實“一三五”戰略的基礎階段;2018~2020年是第二階段,是全面實現“一三五”戰略的決勝時期,力爭真正發揮再保國家隊、主渠道和主力軍作用;2021年以後是第三階段,將全力以赴把中再集團打造成爲世界一流、以再保險爲特色的金融保險集團。

在這期間,中再的國際化佈局持續推進。最受矚目的是中再集團以8.65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全球特種險公司橋社(Chaucer)100%股權。中再認爲,這一交易有利於進一步增強中再集團再保險主業競爭力,有利於提升中再集團的全球市場地位、國際影響力以及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能力。

過去6年,中再集團保費規模穩定在亞洲再保險第一位,全球排名從第八位前進到第六位。從數據上看,2021年,中再集團總保費收入1627億元,較2015年翻倍;2021年末總資產達到5004億元。不過,自2016年以來,中再集團的盈利則未能跟隨業務規模同步增長,年度歸母淨利潤仍在50億至70億元之間,淨資產收益率(ROE)也出現一定下降。

在資本市場上,中再集團自2015年10月上市以來,股價持續低迷,如今已成爲“仙股”(股價低於1元),最新收盤價不到0.6港元,較發行價2.7港元跌去七成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