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已達千萬,失智老人養老照護困境待解

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老年人口照護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以阿爾茨海默病爲代表的認知症老人數量的增加,正在對我國現有的醫養資源形成新挑戰。

2022年9月21日是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知彼知己 早防早智──攜手向未來”。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患病率、死亡率均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司長王海東20日在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老齡工作進展與成效的發佈上表示,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癡呆最主要的類型,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癡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個病對我國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發展指數課題組等機構去年發佈的《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稱,隨着“63 嬰兒潮”一代人(約 3.7 億人口)陸續進入老齡,我國2020~2030 年的失智症患者人數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高齡失智症人數比例會大幅上升,老年人口照護需求將快速增長,然而,我國的醫養資源現狀卻難以滿足現實的需求。

老齡化下的阿爾茨海默病

王海東表示,我國老齡化呈現出數量多、速度快、差異大、任務重的形勢和特點。據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佔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王海東稱,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和比重、老年撫養比和社會撫養比將相繼達到峯值。隨着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給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應對任務很重。

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出現認知障礙的老年人口數量也在快速增長。阿爾茨海默病爲代表的認知症(失智)人數增加所帶來的照護困境是我國老齡化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認知症當中最常見的類型,佔認知症所有病例的60~70%。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羣中發病率越來越高。

目前國內學界有較多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的研究。在各類研究中,發病率有一個共同趨勢,即隨着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尤其80歲以上人羣的發病率更是顯著高於其他年齡段。

《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稱,從國際的情況來看,2015 年,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報告估計全球癡呆相關成本高達 8180 億美元。其中,用於治療癡呆的直接醫療費用僅 佔 20% 左右,社會成本和非正式護理成本達到 40% 左右。癡呆患者的照料者平均每週花費 14 小時用於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照料,43 小時用於其他照料活動。

上海瑞金醫院等機構發佈的《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1》指出了中國AD的流行病學及疾病負擔的相關情況。這份報告稱,AD及其他癡呆患病率、死亡率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且在女性中的相關數據高於男性,我國因AD導致死亡的順位從1990年時的第10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5位,AD及其他癡呆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也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王海東表示,由於阿爾茨海默病對我國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國家也是高度重視。國家高度重視老年癡呆防控體系建設,健康中國行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將“65歲及以上人羣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設爲結果性指標之一。

阿爾茨海默病照護的剛性需求

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明確,發病機制十分複雜,且目前尚無治癒手段,被列爲威脅老年人健康的殺手之一。阿爾茨海默病一旦確診,會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影響,患者的痛苦自不必多說,而負責照顧這些患者的人,也承受着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中秋檔期熱映的電影《媽媽!》以一對退休大學教授母女的晚年生活作爲故事切入點,聚焦國內銀幕罕見的“阿爾茨海默病”羣體,正視當代社會老年人羣的生活現狀及阿爾茨海默病家庭所面臨的真實困境。

伴隨着生育水平的持續走低,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未來老人照顧老人的情況將越發普遍。與照顧普通的老人不同,照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照護能力。

就像電影裏的女兒一樣,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會出現認知功能減退、行爲能力衰退、精神狀態反覆無常,隨之而來的還有多動、妄想、幻覺、抑鬱、焦躁、易怒等症狀,甚至無法行走,有生命危險。在我國,90%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由親屬在家中照護,“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正出現在無數家庭之中。

養老行業從業者,阿沐養老負責人儲濤對第一財經表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部分由家庭照護,家屬非常辛苦。面對這一剛需,“記憶照護”是連鎖品牌發力的重點,一般都會做一兩個點試試水,講求品質的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也會設記憶照護專區。

泰康之家醫療護理中心健康照護部認知症照護負責人龔增良對記者表示,照顧阿爾茨海默症病人,對於護理人員的技能要求非常高,甚至需要24小時不間斷地照顧。這對於普通的家庭成員來說,絕對不是一件易事。作爲建設健康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力量,養老機構可以通過自身的專業行來幫助老人與家庭獲得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的生活。

龔增良認爲,對認知症人羣的護理,每一個階段都應有所不同。對於早期階段,照護的重點是保留能力和解決情緒問題;對於中期階段,主要是要解決精神行爲症狀的問題;對於晚期階段,則是如何走進他們的世界,讓他們的靈魂與外界互動。

地方試點建設認知障礙友好社區

儲濤認爲,現在中國的大部分養老機構不會甚至不敢照顧阿爾茨海默病老人,一方面是照顧風險高,一方面是收益成本不對稱。很多養老機構缺乏專業培訓,護理人員也不知道如何科學照顧認知症老人,認知症老人要在機構裏住得好,基本都要單人間和一對一照顧,大部分情況下機構的軟硬件成本都會非常高。而社會缺乏對認知症的認知,很多家庭不接受照顧認知症老人的高額費用。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的數據顯示,老年認知症患者的危險因素是高齡,保護因素是高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超過 60% 的老年認知症患者有照料需求;老年認知症患者最多的基本日常生活照料爲協助喫飯,其次爲協助穿衣,協助上廁所。

清華大學智庫科研主管、副研究員劉躍華對第一財經表示,照顧阿爾茨海默病是一項非常消耗人力的工作,照顧難度也大於照顧失能老人,而且它的護理方式和普通失能也不一樣,有時會需要一些情緒精神類用藥,這些藥物都需要二級以上的醫院來能開具,一般的社區醫院以及養老機構沒有這類藥物,這也是養老機構照料失智老人不方便之處。

劉躍華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診早治是努力的方向,對於中輕度可以進行一些干預,但對於重度認知障礙國內外都沒有療效很好的藥物,所以發達國家對於阿爾茨海默病也沒有進行全民篩查,只是對於重點人羣高風險人羣進行一些篩查。

我國也在開展這方面篩查工作。王海東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在部署2022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時明確,各地要結合實際開展老年人認知功能初篩服務,對初篩結果異常的老年人,指導其到上級醫療衛生機構複查。

除了國家層面的努力之外,一些地方聚焦老年認知障礙的剛性需求,在提升老年認知障礙的照護服務水平進行探索。以上海爲例,上海市是我國最早一批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也是我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大型城市,因此也在積極探索對認知障礙老人的照護及支持策略。

2019年9月以來,上海市已啓動三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全市121個街鎮與專業機構合作,在社區內廣泛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宣傳教育、風險測評、早期干預、家庭支持、資源鏈接和平臺建設等探索。9月19日,上海市民政局正式啓動了第四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

上海市市級財政對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給予資金支持,其中,第一年30萬元、第二年15萬元;試點週期3年內,區(街鎮)按照不低於1:1配比安排試點經費。今年,上海市民政局已經下撥市級試點經費共計2070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