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是訪問丨九成老年人這樣養老,痛點怎麼破?

來源:國是直通車

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正不斷加深。不只2億多老年人,“養老”已成爲不同年齡層國人普遍關心的問題。

據國家衛健委介紹,目前中國養老呈現“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居家養老最受青睞,卻也面臨諸多困境。例如,兒女時間精力有限、專業護理人員不足、經濟負擔沉重等。

平安人壽董事長特別助理兼居家養老事業部總經理李鬥近日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養老已從家事變成了國事。短期內中國養老模式或難發生明顯變化,當前居家養老仍有三方面痛點需要打通。

01

三大痛點困擾居家養老

李鬥介紹說,平安觀察到居家養老的三方面痛點,分別來自供給方、服務需求方和支付方。

從供給端看:中國養老市場體量大,但供應資源和服務非常零散。“零散的背後意味着質量參差不齊,專業人員稀缺。”李鬥直言,供給需求兩端不匹配的痛點眼下十分明顯,很多服務缺少標準。

從需求端看:近年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已接近80歲,部分老齡化步伐較快的城市更高。這意味着當前老年人的出生時間跨越20世紀40、50、60三個年代,其成長階段更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鮮明的時期。因此,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更加多元,尤其強調養老要有尊嚴,這對服務承接能力和需求發掘能力帶來挑戰。

從支付端看:中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未富先老”的問題。李鬥認爲,人們的養老意識在年輕時尚未沉澱下來,整個社會對養老的準備存在不足之處。

養老是關乎民生的大事,官方已經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和複雜性。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國務院發佈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指出,要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產品。

“養老從家事變成了國事”,李鬥表示,隨着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養老服務發展,意味着決策層已深刻認識到養老並非單一行業或業務單元所能夠承接的,需要國家在整個鏈路上進行指引和指導。

02

9073”格局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各方關注和發力下,中國養老模式未來會否發生變化?

在李鬥看來,“9073”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一方面,這源於“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相比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結構,醫療資源、牀位等現實條件,都決定了“居家爲主,社區爲輔,機構作爲補充”的養老格局仍將持續。

雖然養老存在三種形態,但李鬥認爲,老年人更需要一個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使其能夠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家庭狀況、財務狀況來選擇不同形式養老生活。基於這一考量,平安推出的養老服務並未侷限在某一種形態,而是集合了健康醫療、居家養老、高端養老的端到端設計,從而對接中國的老齡化社會深度與特性。

眼下,平安正全力推進“保險+居家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圍繞“三位一體的養老管家”(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和醫生管家)展開,覆蓋“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等10大服務場景。截至目前,該試點已完成8大場景服務構建,覆蓋全國32個主要城市。

在此過程中,各城市養老資源和不同人羣養老需求之間的差異也更加凸顯。李鬥舉例說,長三角地區進入老齡化時間較早,老齡化程度相對較深,其整體養老服務資源更加豐富集中。但在部分中部城市,供應商可選擇數量和資源配合程度則相對較低。

此外,平安的養老客戶年齡層覆蓋60至80歲,其在身體狀況、消費理念等多個方面都存在不小差異。部分老年人對服務的細緻程度要求比較苛刻,也有一些老年人更重視精神層面、感知方面的需求,印證了多元化的養老趨勢。

03

企業做養老首先要有耐心

老齡化趨勢帶熱了銀髮經濟大潮。不只中國平安,近年來保險業紛紛佈局居家養老,但目前還尚未出現足夠成熟的商業模式。

“做養老不是簡單的事情,首先要有耐心。”李鬥表示,商業價值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把握長期綜合價值。從資金使用特徵看,養老領域需要長期、大規模的投入,且回報週期較長,對逐利型、商業型資金而言,難度自然較大。

基於這一觀察,李鬥認爲,險企與養老有一定契合度,因爲保險資金在收益和投資週期上均具有優勢,“這既是我們企業本身的經營特點,也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他並透露,雖然養老行業頗具風險,且未來仍有很多挑戰和困難需要克服,但就平安而言,“從初期來看,我們達到了預期效果”。

他進一步指出,養老行業需要一個強大平臺提供支撐,其中包括醫療、科技、適老改造等底層的基礎性設施,平安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將這件事做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