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連發11文,釋放13大政策信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志錦  上海報道  9月28日晚間,央行官網刊發《持續推進支付體系高質量發展》一文,該文章收錄在“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專欄中,是央行近期連續刊發的第11篇系列文章。

這11篇文章涵蓋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貨幣政策、利率市場化、宏觀審慎、普惠金融等,作者包括貨幣政策司、金融穩定局等部門。據記者梳理,系列文章主要釋放以下政策信號:

1.以自然利率爲錨實施跨週期利率調控

央行文章表示,堅持以自然利率爲錨實施跨週期利率調控,發揮市場在利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利率環境。這是央行首度表示將以自然利率爲錨實施跨週期利率調控。

自然利率是一個相對學術的概念,表示一種理想的均衡狀態下的利率,也就是實際經濟增長與潛在經濟增速相等狀態下的均衡利率。自然利率是跨週期調節的錨,意味實際利率短期並非一定要相等,可以高於、低於、略低於、長期略低於等各種狀態。

央行文章表示,目前我國定期存款利率約爲1%至2%,貸款利率約爲4%至5%,自然利率略低於潛在實際經濟增速,處於較爲合理水平,是留有空間的最優策略。

這是央行跨週期調節在價格方面的探索。此前在數量方面已有探索。2019年11月,央行行長易綱在《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一文中提出,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反映潛在產出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基本匹配,也即M2增速和名義GDP增速大體匹配。

2.中國貨幣政策空間充足,政策工具豐富

央行文章稱,當前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需穩固。從國際看,全球經濟放緩、通脹高位運行、地緣政治風險持續,主要發達經濟體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給全球帶來的溢出影響明顯加大。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但仍有小幅波動,正處於經濟回穩最喫勁的節點。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保持較強韌性,我國貨幣政策政策空間充足,政策工具豐富,促進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具備諸多有利條件。”央行文章表示。

從央行官員的發言梳理來看,貨幣政策的空間指向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及利率兩項重要的總量工具,而且指向下調的空間。

存款準備金率空間方面,主要和歷史上比、和國際對比,對比時還考慮到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的因素。而最近三次降準,法定存準率5%的機構不再納入,因此某種程度上5%可以視爲目前法定存準率的底線。當前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準率爲8.1%,離5%差310BP。

利率方面,這個空間指政策利率和0利率的距離。當前中國關鍵的政策利率——1年期MLF利率、7天逆回購利率分別爲2.75%、2.0%,離0利率仍有相當距離。

3.利率走廊機制首度納入政策利率體系

央行文章還表示,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爲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爲中期政策利率、利率走廊機制有效運行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以往的表述,此次對政策利率體系新增了利率走廊機制的表述。

所謂利率走廊,是指央行利用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存貸款便利機制設定一個利率操作,從而穩定市場利率和銀行間系統流動性。在我國的實踐中,利率走廊的上限是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下限是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央行將利率走廊機制納入政策利率體系,意味着市場利率將更加穩定,但並非不波動。

4.大部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完成目標後將及時退出

央行文章表示,近年來,我們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聚焦服務普惠金融、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2022年6月末,人民銀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餘額5.4萬億元,約佔基礎貨幣總量的六分之一,處在合理水平。

“除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之外,大部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階段性工具,完成目標後將及時退出,實現有進有退。”央行文章稱。

據記者梳理,“退”的方面,如2020年央行先後推出3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5000億元復工復產再貸款,以及面向中小銀行的1萬億元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1.8萬億額度自然到期後就退出。

今年是“進”的階段,央行創設了多類再貸款,近期新設了技改再貸款。9月28日,央行公告稱,人民銀行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專項支持金融機構以不高於3.2%的利率向製造業、社會服務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設備更新改造提供貸款。

5.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底線思維,“地毯式”排查金融風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三大攻堅戰,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此前《金融穩定報告(2019)》披露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時間表顯示,2020年是攻堅戰收官之年,力爭從基本完成風險治標逐步向治本過渡,完成攻堅戰的既定任務。金融風險攻堅戰收官之後,未來如何推進相關工作將是焦點。

“金融是經營管理風險的行業,自帶風險基因,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永遠在路上。”央行文章表示。

央行文章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區域、行業、企業風險向金融體系傳遞。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底線思維,“地毯式”排查金融風險,加強重點風險監測,不斷完善應對預案,加快不良資產處置,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有序處置重點領域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嚴密防範外部風險衝擊,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

6.研究推出轉型金融標準

央行文章稱,下一步要積極發展轉型金融,研究推出轉型金融標準,豐富轉型金融產品供給,確保公正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今年7月表示,2021年以來,爲明確金融支持高碳行業和項目低碳轉型的金融支持範圍,避免金融機構“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央行加大了轉型金融標準研究制定力度。

“人民銀行已初步明確了轉型金融的基本原則。”王信表示,“例如,轉型金融支持領域在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應有直接或間接的顯著貢獻,且對其他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無重大損害;轉型金融標準應與國家、地方、行業政策相協調,與國際通行標準兼容;與標準相應的環境信息披露應簡便易行,不給市場主體造成過重負擔等。”

7.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債券市場體系

央行披露,2017年以來,債券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大幅提升。2022年8月末,各類債券餘額142.3萬億元,年均增速15%,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債券淨融資規模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31%,較2017年同期上升10個百分點。

央行文章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市場各方,繼續共同建設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債券市場體系,進一步提高債券市場定價的基準性作用和傳導功能,助力深化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債券市場風險防範功能。

8.逐步擴大宏觀審慎管理覆蓋領域

央行文章稱,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和完善,我國已初步搭建起借鑑國際有益做法、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並在諸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宏觀審慎政策實踐過程中,人民銀行始終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問題導向,發揮好宏觀審慎管理可以直接作用於金融體系尤其是特定金融領域的獨特作用,確保政策務實、管用。

央行稱,下一步將持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強化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開展宏觀審慎壓力測試,進一步豐富和優化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逐步擴大宏觀審慎管理覆蓋領域,防範金融體系的順週期波動和風險的跨市場、跨部門傳染。

9.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初步建立

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定位於由中央掌握的應對重大金融風險的資金,資金來自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等市場主體,與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雙層運行、協同配合,共同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

央行文章稱,在重大金融風險處置中,金融機構、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地方政府、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等各方應依法依責充分投入相應資源。仍有缺口的,經批准按程序使用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目前,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基礎框架初步建立,已有一定資金積累。

10.管好貨幣總閘門,M2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文章稱,央行不斷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信貸總閘門,加強跨週期設計,以現代化的貨幣管理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2018年-2021年,我國M2平均增速爲9%,與同期名義GDP平均增速8.3%基本匹配,支持實現了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的長期優化組合。

11.企業債務餘額佔比降低

央行文章披露,2022年6月末,企業部門債務餘額188.2萬億元,佔總債務的56.8%,比2017年末低6.3個百分點。在化解企業部門潛在債務風險的同時,金融體系通過銀行表內貸款及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保持了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穩固,優化了企業部門的融資結構。2022年6月末,企業部門銀行貸款、債券合計佔企業部門總債務的88.0%,處於歷史新高值,佔比較2017年末高12.6個百分點。

12.加快完善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央行文章稱,推動金融機構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建立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意願、能力和可持續性。2022年8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22.3萬億元,同比增長23.9%,授信戶數5291萬戶,同比增長33.9%。

央行表示,下一步加快完善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持續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13.累計推動71家支付機構有序退出市場

央行文章稱,央行探索建立了包括支付機構准入許可、許可續展、執法檢查、市場退出等在內的全生命週期監管機制,強化支付機構監管。強化支付服務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累計推動71家支付機構有序退出市場,不斷優化支付服務市場結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