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工網

本網評論員 李靖

近日,中央網信辦介紹了“清朗·打擊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專項行動的階段性成果,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會同網絡綜合治理局,聚焦關乎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社會民生領域,開展網絡闢謠標籤工作,對存量謠言進行全面梳理標記,對被標記的典型網絡謠言樣本及時通報曝光。

網絡謠言目前已成爲互聯網公害,廣大網民深受其苦,這個苦不僅僅是苦於謠言的數量太多,更是苦於無法分辨信息的真實性。

網絡謠言之所以能傳播起來,首先是它瞄準了“關乎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社會民生領域”。例如“國產食鹽裏的亞鐵氰化鉀有毒”這樣的謠言,網民必然會高度關注,因爲人畢竟每天都得喫鹽。

其次,網絡謠言鑽了普通網民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的空子。有的謠言還會採用真假摻雜的手段,而很多人對於專業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這更給鑑別虛假信息增加了難度。

第三,網絡謠言還利用了普通網民樸素善良的品性。例如涉及食品安全、衛生健康這些謠言時,網民出於想提醒親朋好友不要受害的目的,給他人轉發傳播,本來是好心,卻無意中上了造謠者的當,辦了壞事。

給網絡謠言打闢謠標籤是後置行爲,但分析存量謠言和建立樣本庫卻是爲進一步縮短謠言處理時間所做的不懈努力。有了可參考、可檢索的樣本庫,舊謠言的沉渣就不容易再泛起。有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支持,對海量的謠言樣本進行分析比對,就能提高可疑信息攔截率,有效遏制謠言增量。

網絡闢謠標籤相當於給網民們戴上了一副“謠言透視鏡”,讓謠言的本體暴露於透視之下,無處遁形。當然,僅靠給網絡謠言打闢謠標籤還不夠,監管部門還要繼續與互聯網平臺方聯手,加強日常監測,強化源頭遏制。同時,還應會同其他相關部門繼續完善和制訂涉謠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力度,提高震懾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