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產品突破一萬隻時,仍有一些行業痼疾值得重視。

當前在“僅”有三千餘名基金經理的公募行業,平均每人管理基金超過3只,甚至不乏一名基金經理旗下超過20只產品的情況。

“一拖多”現象折射出的是基金規模迅速擴容之際,基金人才相對短缺的困境以及產品同質化嚴重、“重首發輕持營”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金經理“一拖多”成常態

在規模迅速擴容、產品上新節奏加快的背景下,一名基金經理旗下有多隻基金已是行業普遍現象,當前市場共有一萬多隻基金,與之對應的基金經理數量爲3183名,平均每人管理3.19只基金。其中,有175位基金經理管理的數量超過10只,3名基金經理管理數量更是超20只。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一拖多”現象在頭部基金公司尤爲明顯,易方達楊康憑藉25只在管基金,成爲管理產品最多的基金經理;第二名也屬於自易方達,指數投資老將成曦管理了21只基金;第三名爲天弘基金陳瑤,旗下共20只產品。

據統計,管理超過10只產品的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爲5.15年。超過10年的比比皆是,且不乏明星經理位列其中,如招商基金侯昊、嘉實基金張自力、以及鵬華基金王宗合等。從產品類型來看,“一拖多”的基金多爲跟蹤指數的ETF,或者債基、貨基等,而一人管理多隻主動權益類產品的情況相對較少。

基金經理“一肩挑”的核心原因是什麼?接受採訪的公募人士表示,基金數量迅速擴容、基金人才相對短缺,是造成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的主要原因。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5日,今年以來,全行業共有230位基金經理從原“東家”離職;此外,“績而優則仕”,多位績優基金經理被升職爲公司高管後,工作內容和工作重點也逐漸由投研轉向公司的決策管理。

其次,銷售渠道方面對新發產品的熱衷也是導致市場新發產品源源不斷、基金數量持續提升的原因。據觀察,當前部分新發產品的策略與擬任基金經理的“老產品”高度雷同。在老產品份額持續走低之際,基金公司的工作重點不是持營基金而是“複製”一個類似產品。

究其原因,新發產品給渠道帶來的營銷費用與激勵費用比老產品更高,且如果一段時間內某種產品好賣,基金公司會按照渠道的需求定製產品,這是個“雙贏”的局面。當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的增量還是以新發爲主,近三年新發基金份額已超6萬億份,“如果是知名基金經理掛名的新產品更好賣。”

該人士指出,有的基金經理出於切入新領域的考慮,也願意增加新的基金。“比如有的基金經理目前管理的產品時間比較久,產品規模比較大,也有一定的持倉比例限制;但是他發現了新的細分領域或新的標的,需要新產品來承接,這個時候他也願意新增產品。”

基金經理是否會“分身乏術”?

從策略來看,這些基金經理旗下多隻主動權益類產品,既有基金名稱主題各異卻持倉股趨同、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也有類似於易方達張坤旗下多隻產品風格迥異的現象。

接受採訪的人士指出,一般來說,即使是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多隻產品,其策略上的差異也可以是很明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基金類型,對於股票資產的比例範圍要求是不同的。

第二,投資範圍也可能不同,有的產品只能投資於A股,有的產品可以投資於港股,有的產品要求大部分資產投資於特定的主題板塊。

第三,規模不同,基金產品的投資風格就會有偏大盤藍籌或偏中小盤的區別。因此即使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因爲這些差異而致使重倉股不同,這也很考驗基金經理投資能力。

第四,產品定位不同,比如有的產品定位是比較明確的某一行業或者某一主題,有的是定位爲全市場的。

此外,是否是持有期基金也會影響基金經理操作。“有的產品帶有持有期時,留給基金經理的操作空間就比較大,可以有更符合自己投資框架的持倉安排;如果是開放型,則需要考慮日常贖回等流動性安排。”

該人士指出,“一拖多”現象對指數或固收類產品業績影響不大,因爲這些產品產品的背後都有相應系統支持,只需根據相應的申購、贖回金額調整持倉情況便可;但對主動管理基金的影響需要重視,尤其基金產品投資範圍比較寬泛,投資類型多樣的情況下,對投資業績影響會比較大。

“需要依據不同情況來看,一般而言,如果用不同的策略,可能會更需要精力,且不一定能做好;如果用同樣的理念、同樣的策略,反而能更有利於基金經理管理產品。”上述人士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