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這樣一則通俗的比喻:新能源領域的棄風棄光,就像種菜,有些地方產量高,可本地喫不完,又沒有足夠的運力運出去,最終只能白白丟掉。可惜,卻實屬無奈。當然,箇中原因必定更爲複雜,但道理卻相通——無論是棄菜還是棄風棄光,長此以往,浪費的是資源,制約的是產業,影響的是信心。

茫茫戈壁上的綠電“中轉倉”正是利用技術手段解決棄風棄光問題的有益探索。無法上行的電暫存於儲能電站,待消納能力提升,再發送至電網。充放之間,實現了電力的靈活存取、錯峯上路。

儘管當前談及儲能電站,成本、損耗和效益等方面的問題仍不可迴避,但從每日“一充一放”到“多充多放”,從無法統一控制到實現電池單體動態一致性管理,這些點滴進步表明,各方合力探索攻關,就能利用技術手段把成本降下來、把效益提上去。

儲能電站雖好,並非隨意套用的公式。建設特高壓外送通道,利用不同發電方式多能互補多元調峯……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工具箱內的工具很多,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算綜合賬,因地制宜,按需取用。

這些年,論裝機規模、論技術水平、論產業鏈能力,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有目共睹。未來,應更聚焦於棄風棄光等制約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因素,以系統思維統籌決策,把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規劃好、建設好,讓更多人用上綠電,用好綠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