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張雨簫 上海報道

10月12日,美國企業家丹尼斯·蒂託宣佈,爲他自己和妻子購買了SpaceX的Starship飛船上的兩個座位,以完成爲期一週的繞月太空旅行。這是繼億萬富翁賈裏德·艾薩克曼、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後,第三位購買SpaceX商業太空旅行的民間人士。爲何SpaceX如此受“富豪”歡迎?該公司背後的目標又是什麼?

記者還記得第一次目睹SpaceX火箭發射的情形。

一開始,它只是一個亮閃閃的小點,拖着長長的尾巴,在晚霞中劃出一條長長的飛機雲。或許比起飛機,它更像是流星,但它的運動軌跡卻和流星相反——亮閃閃的小點是向上的,尾部的軌跡形成了一條斜線。

隨後,小點開始分離成前後兩個部分。後端部分成三角形,較大,前端部分依舊是亮閃閃的“子彈頭”狀。尾巴的軌跡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橄欖球形的輪廓。後端部分在輪廓中心,隨着“橄欖球”飛行。“橄欖球”把晚霞分割成深淺不一的兩部分。據後續報道稱,當時,一些地區的通信甚至受到了干擾。

那是五年前一個臨近聖誕的冬日,在被譽爲“加利福尼亞州最美海灘”的聖莫妮卡海灘上。看到這一幕的人們憂心忡忡地討論着是否是某種不明飛行物,抑或是襲擊,另一些人則拿出手機拍攝。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張雨簫 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彼時的人們還不知道,自己偶然窺見了人類通往太空漫長征途一小步的掠影。但隨後,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和社交媒體上,人們對“不明飛行物”的分享讓SpaceX第一次“上了熱搜”。

但實際上,這已經是埃隆·馬斯克第18次將他的火箭送入太空了。這架從聖巴巴拉以北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了10 顆商業通信衛星,用來建設SpaceX的衛星通訊網絡。五年後,SpaceX完成了總計185次的航天器發射。10月5日,在將四位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七個小時後,SpaceX發射了另一架搭載了52顆“星鏈計劃”衛星的“獵鷹9號”火箭,創造了兩次發射之間間隔最短的紀錄。

而其最近的一次發射是10月8日,也是用“獵鷹9號”將兩顆商業通信衛星送入軌道。這架火箭本該在兩天前發射,但由於少量氨氣發生了泄漏,使得發射推遲。

人們看到,擁有特斯拉和SpaceX的馬斯克正試圖通過技術革新和壓低成本從衛星通信行業分一杯羹,以擴大其商業版圖。但事實可能不止如此。從SpaceX建立之初,馬斯克似乎就定好了這家跨世紀的商業航天公司終極的目標,而他一切的行動,只不過是在一點點地爲目標鋪路——這個終極目標既不是造火箭,也不是發衛星,而是“去火星”。

關鍵的“交通工具”:可回收運載火箭

時間要追溯到2001年。這是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也是人類技術上和思想上創新迸發的一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英國沃達豐網絡撥出了歷史上第一個3G電話;蘋果推出iPod、微軟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統,電子產品迎來“革新”。隨着“和平號”國際空間站因部件老化而決定墜入地球,新世紀人們對太空的“探險”也開啓了新的篇章——在這一年,美國商人丹尼斯·蒂託乘坐“聯盟TM-32”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成爲第一位太空遊客;而美國宇航員也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直接探測到太陽系以外擁有大氣的行星。

在這一年,30歲的埃隆·馬斯克剛剛將自己的在線銀行公司更名爲家喻戶曉的Paypal。彼時的他或許還不知道自己將成爲首屈一指的企業家、“鋼鐵俠”的原型,但他內心堪稱“瘋狂”的想法似乎已爲未來一切的發展“埋下伏筆”。

2001年初,馬斯克向火星協會捐贈了10萬美元,得到了一次全體演講的機會。在演講上,他宣佈了自己構建“火星綠洲”的想法——在火星上登陸微型實驗溫室並種植植物,以重振公衆對太空探索的興趣。

不久之後,在時任In-Q-Tel(一家由美國中情局資助的技術開發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邁克爾·格里芬的陪同下,馬斯克企圖從俄羅斯以便宜的價格購買洲際導彈來改造成火箭。然而,由於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加劇了兩國間的緊張情緒,馬斯克的這次“商務出差”沒有取得成果。

既然買不到,就自己造吧。回家的航班上,馬斯克提出,他可以創辦一家公司來製造可重複使用的、廉價的火箭,把物資源源不斷地送上太空。於是,SpaceX誕生了。特斯拉及SpaceX早期投資人史蒂夫·尤爾韋松曾表示,馬斯克計算了生產火箭的原材料價格,發現僅是當時火箭售價的3%。如果儘可能地使用廉價的商業現成組件,並採用現代軟件工程的模塊化方法,自行生產85%的發射設備及軟件模塊,他甚至能將火箭發射價格降至十分之一。

除了從材料上減少火箭發射成本外,馬斯克又想到了另一種“省錢”方式:可重複使用的火箭。NASA研製的火箭,幾乎都是一次性的,發射成本巨大。但如果,火箭能像飛機、汽車那樣變成可重複使用的“交通工具”呢?這個想法促成了“獵鷹9號”——世界上第一架軌道級可重複使用火箭的誕生。在獵鷹9號之後,SpaceX又相繼開發出“獵鷹”重型運載火箭、配套貨物運輸和載人航天器“龍飛船”(Dragon)等。

根據NASA獨立覈實的數據,SpaceX開發“獵鷹1號”和“獵鷹9號”火箭的成本共計約3.9億美元。據估計,由美國官方開發類似發射系統需花費約40億美元,而由SpaceX開發、改進“獵鷹9號”發射系統的成本約4億美元,僅爲前者十分之一。SpaceX似乎做到了先前誇下的“海口”。

乍一看,這些可回收火箭只是爲了幫助NASA向空間站輸送物資和發射通訊衛星,並未真正起到“火星殖民”的作用。但飯要一口一口吃,肉要一點一點長。在2016年的國際宇航大會上,馬斯克又一次提到了“火星殖民”的目標。他表示,要建立一個擁有 100 萬人的自給自足的火星文明,需要40年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超過10,000次的星際航班,以及更多的發射來運送設備和補給品。這樣來看,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研發大大降低了這些航班所需要的飛行成本,使得飛上火星的票價更加“親民”。

相較於獵鷹系列,今年5月試飛的Starship星際飛船系統則在研發時就點名了“要上火星”。Starship由星際飛船和超重型火箭組成,是一種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運輸系統。除了運輸遠距離的人造衛星外,SpaceX還希望飛船能完成長時間的載人行星際飛行,去往月球、火星甚至更遠的地方。

有人爲此買單嗎?還真有。還記得2001年第一位去往國際空間站的“太空遊客”丹尼斯·蒂託嗎?10月12日,他又放出消息,決定“上太空”。這次,他將乘坐SpaceX的Starship星際飛船,飛船將帶着蒂託和他的妻子進行爲期一週的繞月旅行,預計他們將成爲第一對繞月飛行的已婚夫婦。

這並不是第一次有富豪願意購買SpaceX的服務。早在2018年,日本線上時尚零售店Start Today的創辦者前澤友作就宣佈,購買了一整架Starship飛船的席位,用於在2023年乘坐該航班飛掠月球。而去年,億萬富翁賈裏德·艾薩克曼就已經乘坐過 SpaceX 的私人航班進入過軌道了。後來,他又向SpaceX購買了多達三架的航班,以完成他的“北極星”計劃。

馬斯克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從長遠來看,當搬到火星的成本大致等於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淨資產時,火星殖民就不再會是“奢望”。“因爲會有足夠多的人願意拋售他們在地球上的資產,並搬到火星,成爲創建這個‘新星球’的一部分,”馬斯克說。因此,儘可能地壓低運輸成本,創造可重複使用的星際“出租車”,或許是SpaceX實現終極目標的必經之路。

沿途的意外收穫:“星鏈”計劃

上了火星後,除了基礎能源及食物外,人類最需要的莫過於“網絡”了。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在與世隔絕、沒有WIFI的地方度過餘生。因此,SpaceX的下一步便和網絡有關。2015年,SpaceX發佈“星鏈計劃”,將發射約4000多顆近地人造衛星,組成不受地面基礎設施限制的全球網路,爲網路服務不可靠、費用昂貴或完全沒有網絡的位置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同時,SpaceX也希望能將這個“全球衛星互聯網系統”運用在火星等環境上,在太陽系內部署通信基礎建設。

2018年2月22日,SpaceX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一枚載有兩顆小型實驗通信衛星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標誌着“星鏈計劃”的開始。截至2022年1月,星鏈計劃已發射2,042顆衛星,其中在軌衛星數量爲1,495顆。同時,SpaceX還提出了第二代星鏈計劃,該計劃將依託Starship發射並構成數量達29,988顆衛星的衛星星座。

對此,頭豹研究院工業組分析師吳子坤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給SpaceX的火星殖民之路畫一個樹狀圖,最上面的目標是火星殖民,中間是運輸工具“可回收運載火箭”,最下端便是“星鏈計劃”。“我們把火箭回收技術看作是火星殖民縮減成本的方法的話,那麼星鏈計劃其實就是幫助它回收火箭、縮減成本的路徑。”

吳子坤認爲,不斷進行發射、回收試驗的火箭需要裝載貨物,除了NASA的宇宙空間站補給外,星鏈計劃需要的低軌衛星便成爲了“貨物”。低軌衛星的發射不僅給了火箭更多發射試錯的機會,也帶給SpaceX一定的盈利資源和能力。“近地軌道的資源是有限的,目前可以說,佔領這個資源最多的就是馬斯克,”吳子坤說,“不管是對於美國的通信導航商業,還是政府的軍事應用等,‘星鏈計劃’都有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和利潤。”

通往目標的道路上,往往會有意外的發現和收穫。如果說,“星鏈計劃”算是SpaceX實現目標中的小小機遇,那麼在飛往火星的路上可能發現的稀缺資源、深空探測,甚至於新的物理現象和宇宙起源等,或許比“火星殖民”本身更具商業價值。

“現在的太空探索就像18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最終由於航道的偏離或一些機遇,可能會發現一些地球上沒有的資源、一個比火星更適於居住的星球等……這些機遇其實都是我們想象不到,但必然存在的。”吳子坤說,“大航海時代結束的時候,人類的科技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我們現在可能也會經歷相同的技術發展和發明。我們將這些基礎發明在火箭或航天飛船上進行應用和拓展,然後不斷地去深耕這些技術,最終就會促成人類科學技術的飛越。”

SpaceX是否會在去往火星的遠行中爲人類帶來這些驚喜,目前還無人知曉。但在以“世紀”計時的長遠未來,在人類整體的不斷努力下,偶然也許終將成爲必然。  

(作者:張雨簫 編輯:和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