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雙向開放穩步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作爲中國資本市場有機組成部分的外資機構,如何看待一系列變化?如何看待不斷演進的中國市場?近期,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負責人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其中不乏“百年老店”的中國區掌門人,一起分享了在中國投資佈局的切身感受。

當前,在國內的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多個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逐步取消,業務範圍不斷擴大,外商全資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在外資金融機構扮演着越來越重要角色的背後,正是中國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的真實彰顯。

中國市場具備獨特吸引力

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進入中國市場,配置中國資產,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認爲,中國證券市場已經成爲全球金融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曾經,外國金融公司只能在擁有少數股權的合資企業中運營,這意味着中資合作方對企業擁有最終控制權。2020年4月起,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有所放開,使得外資參與度不斷提高。目前,中國股市規模超過80萬億元,債市規模超過140萬億元,均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截至2022年6月,外資持有4.2%的中國內地股票市值和2.6%的內地債券市值,相比2017年的1.9%和1.3%均大幅提高。

貝萊德中國區負責人湯曉東表示,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於,它既有發達市場的質量,又兼具新興市場的增長潛力,“這些特質是全球其他市場無法替代的,使得中國在全球投資者的整體資產配置中具有獨特意義。”

“很多年前,外資金融機構可能更多的是把中國看作一個重要的融資市場,在中國的業務主要是服務國內機構投資海外股票、債券、房地產市場等。最近幾年,明顯感覺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投資市場,對海外機構來說,配置中國資產變得越來越重要。”荷寶中國區總監晉美表示,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10的資管機構均已在中國開展業務,作爲荷蘭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荷寶始終從集團戰略層面積極拓展中國市場,希望藉助在國際市場的經驗,爲中國市場的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資本市場已成爲全球資產配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截至2022年8月,已有銀行、券商、基金及其他各類共計200多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持續加大中國市場投入。

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雲峯表示,中國金融業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穩步提升,而金融業開放也正超越過去以吸引外部資金爲主要目的的模式,上升至從制度和機制上更好地對接國際金融市場、融入國際金融體系的層面。

“我們在服務境外客戶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市場是全球投資者不可忽略的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總經理孫冬青表示,公司下一階段的業務重心,仍將聚焦於發展二級市場業務,實現財富管理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的雙輪驅動,目前公司正在申請公募基金銷售以及融資融券業務牌照。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決心是堅定的,中國企業不斷創新、追求更高水平增長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花旗中國首席執行官、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林鈺華表示,基於這些積極信號,花旗客戶堅持在華髮展,希望通過壯大中國業務,進而推動其亞太區業務的發展。

施羅德投資集團總裁郭煒表示,中國對全球投資者始終有獨特的吸引力,“與發達市場相比,中國資本市場的Alpha超額收益機會依然顯著。與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的發展歷史相對較短,機構化程度相對較低,但容量較大,流動性較好。這些因素的結合形成了一個投資者尋求Alpha的理想市場,提高了投資組合的總回報。”

範達集團中國區CEO唐華表示,不論是投資渠道、行業准入方面的政策,還是產品供給方面的改革,中國都爲外資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外資已經連續多年保持淨流入,2021年更是創下過去五年新高。這是外資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的體現,也是對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肯定。

多項政策惠及外資本土化發展

外資在中國金融市場施展拳腳,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自2020年起,期貨、基金和證券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逐步取消,諸多知名國際金融機構加快了在中國投資展業的步伐。

在談及深刻受益於哪些政策時,多家外資機構均提到,放開外資金融機構持股比例限制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近年來,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對外資金融機構持股比例限制的放開。”林鈺華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持股比例的放開爲花旗創造了新機遇——申請設立獨資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

截至目前,在中國展業的外資控股券商已達9家,其中摩根大通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均爲外資全資券商,在瑞信證券於9月發佈股權轉讓公告後,第三家外商獨資券商也呼之欲出。另外,青島意才證券、渣打證券、日興證券、法巴證券等外資控股券商的設立申請已處審覈流程中。

在公募基金領域,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路博邁基金率先成爲外商獨資公募,範達基金、施羅德基金、聯博基金等機構也遞交了外商獨資公募的設立申請。在私募領域,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截至今年2月,外資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達40家,其中2016年成立的橋水(中國)投資目前管理規模已突破100億元。在期貨領域,摩根大通期貨已於2020年6月成爲中國境內首家外商獨資期貨公司。

與此同時,跨市場業務的不斷拓展也爲外資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度融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大空間。唐華表示,QFII/RQFII制度推出後,範達得以直接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範達與中國機構合作,在美國紐交所發行了多隻投資中國A股和境內人民幣債券的ETF基金,均爲美國市場首創。孫冬青也提到,近年來大力發展跨境業務已成爲中國證券行業乃至整個金融領域的共識。野村東方一直致力於成爲跨境業務尤其是中日跨境業務的綜合金融服務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公司在跨境資本引薦和吸引外資投資境內市場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

渣打中國副行長兼企業、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魯靜表示,去年,渣打全面參與了債券通“南向通”首日交易。今年,渣打香港成爲中國境外市場上首家獲得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直接參與者資格的外資銀行。渣打將繼續積極爲中國債券市場引入海外投資者,幫助海外企業順利落地對中國的投資。

隨着越來越多的對外開放政策落地,外資在中國的業務版圖也越來越寬廣。採訪中,外資機構十分重視養老金體系第三支柱改革試點這一利好,相信該政策將對外資在華開展業務起到促進作用。

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小薏也表示,富達目前是美國401k養老金的第一大管理人,隨着中國三支柱養老體系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鄉居民對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需求的提升,富達也希望能適時推出這類產品和服務,積極參與中國養老市場。

堅定佈局,差異化擁抱中國市場

面對與本土機構的競爭,擁抱本土化的外資機構如何在中國市場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爲市場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也成爲外資機構發展戰略的重點。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瞄準中國潛力巨大的財富管理市場,諸多海外資管機構紛紛投入人力、資本堅定佈局,謀求公募、投顧、基金銷售、融資融券等牌照。財富管理品牌與客戶信賴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深耕,這也恰恰說明這些外資機構在中國的發展並非着眼於短期。

魯靜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在紛繁複雜的國際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渣打中國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勢頭良好。來自中國的網絡收入也實現強勁增長,中國繼續成爲渣打集團網絡收入貢獻最大的市場。

花旗方面則表示,爲支持客戶在中國的長期發展,花旗正加緊廣招英才。目前,服務新經濟發展的商業銀行部正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招聘多名客戶經理,其中三分之一常駐粵港澳大灣區。另外,花旗年內將招聘600名金融科技人才,拓展對中國客戶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瑞信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兼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鬍知鷙表示,中國市場在瑞信的全球和亞太地區戰略中至關重要。“未來,瑞信在中國的工作重心會放在如何更好地參與中國金融改革上,推動瑞信在中國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瑞信將培訓本地人才,鼓勵本地人才內部晉升,使他們成爲紮根中國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國際金融專家。”

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的多位外資機構中國區負責人均表示,即便是在海外擁有雄厚的資本、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但實踐中,外資機構在中國的展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如何做好差異化競爭是關鍵。

“說到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碰撞,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後的確或多或少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中國市場很大,層次也很深,在中國實現成功發展的路線和戰略可以說非常多元化。”晉美直言。在他看來,外資機構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需要充分考量其市場結構、基礎設施、投資者偏好、投資策略等方面的獨特之處,但這些挑戰並非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據介紹,目前荷寶繼續加大對本土市場投研團隊和能力建設的投入,把海外領先的可持續、量化等投資經驗運用於中國市場。

路博邁集團亞太區負責人、路博邁基金總經理劉頌認爲,外資機構要做出更多融合國際化基因又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資管產品,更好地爲國際和國內投資者雙向服務。其中,既包括把中國投資的機會介紹給全球投資者,引入國際資金,又包括利用類似QDLP這類業務渠道,把海外優秀策略介紹給中國投資者。此外,外資機構可以深耕中國的上市公司,融合國際化的ESG投資和評價標準,打造出更適合中國上市公司的評價體系,推動行業建設。另外,外資機構在REITs等另類投資領域同樣也有機會。

隨着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註冊制改革不斷深化,境外投資者已經成爲A股市場的重要參與者,A股市場與海外市場的互聯互通也愈加緊密。摩根士丹利證券總經理錢菁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作爲外資控股券商,摩根士丹利證券施展了全球平臺的優勢,在衆多具備市場影響力的項目中引入長線的優質境外投資者,幫助A股上市公司優化股權結構。”

在另類投資領域,外資的進入也開闊了中國資本市場視野。博楓董事合夥人、中國區負責人司徒默表示,作爲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博楓期待利用全球知識和資源,投身於中國市場湧現的新機遇。例如,在投資者身份之外,博楓亦是物業運營商,可以把領先的運營專長和經驗帶入博楓投資的地產項目,注入可持續發展和零碳的實踐。

持續紮根中國,期待更多開放紅利

伴隨着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越來越多頂級外資機構選擇紮根中國,在中國經濟“引進來、走出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最近幾年,不少機構更是加速推進在華展業,期待抓住更多開放紅利。

瀚亞投資中國區負責人邵昕表示,相對於國內同行而言,外資資管通常面臨着諸如人才緊缺、本地資源不足、內部合規和本地政策需要平衡等問題。“瀚亞投資和母公司保誠在亞洲與中國的運營時間較長,這讓我們對中國市場有充分了解,而公司內部也一直強調本土化運營模式,幫助我們充分平衡本地與總部的發展目標。我們希望看到原有的政策保持穩定,同時也期待更多的利好政策出臺,讓外資可以進一步融入本地市場,獲得進一步自由競爭與發展的空間。”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國策,2018年以來金融業對外開放掀起了新一輪熱潮。對於中國金融開放和資本市場發展,受訪外資機構都積極建言獻策。

湯曉東認爲,中外資金融機構各有優勢,相互學習借鑑,有利於提高中國金融體系的整體實力。可以看到,相關監管機構都在努力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這無疑是非常重要且及時的,有助於提升海外投資者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認知。貝萊德期待國內外資本市場進一步融合,希望政策能爲人員跨境交流、知識共享及資金跨境流動等提供更多靈活性與便利。

劉頌表示,在目前的金融開放進度上,牌照方面是放開的,但是在實際業務層面,尤其是資本市場資金流動的便利性上,希望看到更多的政策扶持。

在引進外資方面,林鈺華表示,隨着互聯互通的發展、成熟,海外投資人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境內股票市場的對外開放更加多元,包括港股通、滬港通、滬倫通、中瑞通、ETF在內的渠道越來越多,未來可根據需要搭建聯通海外市場的更多渠道。花旗一直深度參與互聯互通,作爲存託銀行包攬了目前所有的滬倫通項目,若互聯互通渠道能更好地整合,將有助於投資者更高效地瞭解、參與中國市場,進一步把海外資金“引進來”。

宋躍升也提出四點建議:一、通過完善國內債券信用評級體系,與國際標準銜接,助力提升外資對信用債的需求;二、通過發展私募股權等市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三、在退市機制上,暢通被動、主動退市渠道,促進優勝劣汰,優化上市公司質量;四、金融開放不等於資本賬戶完全開放,資本賬戶開放過程必然是穩健而有序的,需要不斷完善風險防控體系。

在開放中茁壯成長

作者:許盈

開放,是貫穿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與深化改革歷程的最強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以“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爲目標,向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機構方面,2020年4月1日起全面取消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機構在業務範圍和監管要求上享受國民待遇;市場和產品方面,QFII/RQFII額度限制已全部取消,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期貨國際化品種範圍不斷拓展,風險管理工具日益豐富,A股納入了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

今年8月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將“統籌開放和安全,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列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明確“堅定不移推進市場、機構、產品全方位制度型開放”。

在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的發展道路上,外資機構也不斷加碼中國業務。近年來,包括銀行、投行、資管、保險、期貨等諸多外資機構密集落子中國,成立全資或合資企業,申請業務牌照,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本,紮根中國本土市場。

開放,已爲我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活力。就在昨日,監管部門宣佈,正在研究制定外資適用特定短線交易的制度安排,以提高外資投資A股的便利性。長期來看,外資機構在中國的紮根有助於帶來大量境外增量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業務模式。同時,外資“鯰魚”的到來,也豐富了中國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多樣性,不僅帶來國際化的經驗,且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尤其是在ESG、綠色可持續金融、量化與衍生品、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REITs等領域打開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和債券市場,股市規模超過80萬億元,債市規模超過140萬億元,蘊含着巨大的財富管理機會。

正如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總經理孫冬青所言,看好投資中國的長期價值,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孕育着大量的投資機會,尤其是經濟的全面結構化轉型中,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和消費升級、雙碳和共同富裕政策等提供了諸多成長行業的結構性投資機會。“長期投資中國的信念是堅定的,不會因爲短期內市場的波動改變對中國市場的戰略和決心。”——這是受訪外資機構的共同心聲。

開放帶來進步,中國資本市場必將在開放中茁壯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