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球宏觀經濟不景氣掀起“蝴蝶效應”,互聯網大公司面臨着更深層次的凝視,先前利用人口與流量紅利,通過技術投資、收購技術公司等手段進行瘋狂技術擴張之路,如今已被終結。

作者丨林志佳

來源:鈦媒體

在全球經濟衰退擔憂,以及技術難以短期商業盈利下,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巨頭開始收縮技術無序擴張的野心。

2022年10月上旬,美國互聯網巨頭亞馬遜(Amazon)接連宣佈,放棄(關停)公司無人配送車項目Scout的現場測試,關停倉庫機器人初創公司Canvas,以及終止開發線上旅遊產品Amazon Explore。媒體報道指,Scout團隊已解散,400名員工將面臨調崗。

無獨有偶。谷歌副總裁菲爾·哈里森(Phil Harrison)9月29日宣佈,雲遊戲業務Stadia即日起全面收縮,將在明年1月18日之前完全關閉;此前谷歌雲已宣佈其物聯網服務IoT Core將於明年8月關閉。

此外,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建立的飛行汽車創企Kittyhawk也在9月末宣佈關停;騰訊宣佈下架騰訊地圖PC端;百度將於今年12月前停止服務與運營外賣App百度糯米;字節跳動旗下社交軟件“飛聊”App和官網近日下線,團隊解散並將調崗;財聯社報道字節還裁撤社交App“派對島”項目團隊,項目組成員迴歸中臺原團隊。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騰訊關停了十餘款產品,字節跳動則關停了飛聊、海豚股票等七款產品。

CIC灼識諮詢經理陸僉慧對鈦媒體App表示,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下,谷歌、亞馬遜等互聯網大公司爲確保盈利能力,節省成本,選擇關停一些試驗性質業務,或開始縮減短期內商業化前景並不明朗的項目。其中關停Scout的主要原因是無人配送車的技術仍未成熟,短期來看產業難以規模化落地。但與此同時,她認爲大廠將依靠其原有優勢,佈局盈利預期更爲明朗的產業。

隨着全球宏觀經濟不景氣掀起“蝴蝶效應”,互聯網大公司面臨着更深層次的凝視,先前利用人口與流量紅利,通過技術投資、收購技術公司等手段進行瘋狂技術擴張之路,如今已被終結。

機器人技術難解資本短期利益困局

在講亞馬遜物流機器人(無人配送車)項目Scout之前,先要談談另一個被互聯網大公司培養四年多、整個機器人領域大名鼎鼎企業——波士頓動力公司(英語:Boston Dynamics)。

我相信你一定也看到過波士頓動力機器人或機器狗在網上跳舞的視頻。開關門、跑酷、翻跟頭、跳舞......它們能走能跑,真的無所不能。甚至人們推它一下,機器狗還能跌倒起來繼續跑酷。

這家出自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克·雷伯特(Marc Raibert)創立的公司,在2009年發佈首個視頻後迅速躥紅,成爲短視頻平臺上一個“小網紅”,並於2013年被谷歌收入麾下。但2017年,谷歌竟然把波士頓動力賣給日本軟銀集團,並於2021年再次被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以8.8億美元買下波士頓動力80%股權。

那麼,爲什麼如此厲害的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卻被谷歌變賣?

實際上,當初谷歌買下波士頓動力機器人的願景是好的。據媒體報道,谷歌通過收購波士頓動力等六七家機器人硬件公司,希望加上自身軟件技術特性,希望在未來建立一套新的、實現機器人閉環的系統——它可以做任何事情,從倉庫工作到包裹遞送,甚至是老年人護理,從而應用於物流、安防、巡檢、消費級等領域。

但問題在於,谷歌所屬的Alphabet是一家美國上市公司。雖然谷歌並不一定缺錢,但它每投入一分錢,肯定都要考慮之後對投資者的收益。

因此,買下波士頓動力公司之後,谷歌發現錯了——儘管機器狗看起來非常酷炫,但它非常燒錢。2015年11月的一場內部會議上,時任Google產品高級副總裁喬納森·羅森伯格(Jonathan Rosenberg)就曾表示:“作爲一家規模如此之大的初創公司,我們不能將每年30%以上的資源,花在需要十年時間卻見不到快速收益的事情(波士頓動力)上。”

與谷歌經歷類似,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早在2013年提出了無人機配送服務概念,隨後2017年開始研發送貨機器人,2019年亞馬遜正式開始實地測試Scout——體積約爲26寸行李箱大小、外觀酷似玩具車的產品。

而且,亞馬遜傾斜了很多資源給予Scout,並以2.04億美元收購了其競品Dispatch等多家物流機器人公司及相關專利,希望把“機器人夢”應用於家庭自動化、電商和AI(人工智能)等領域。甚至宣佈關停的四個月前,Scout還出現在媒體面前,是亞馬遜無人交付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陸僉慧告訴鈦媒體App,亞馬遜之前不斷擴張物流機器人項目,主要是爲了提升“最後一公里配送”的服務質量及用戶體驗。

近年疫情的催化,也使各類無人化應用需求攀升。“在傳統模式下,一方面電商的快速發展使得末端配送訂單增多,傳統的人力配送方式逐漸無法滿足用戶對於配送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齡化,用工成本攀升,‘最後一公里配送’成本承壓。”陸僉慧表示。

陸僉慧認爲,從理論上來說,無人配送車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其能大幅提升配送效率。相比一般快遞員每天配送100-150件包裹,無人配送車一天能夠配送近400-500個包裹。同時,無人配送車可大幅節省成本:以中國市場爲例,一臺無人配送車售價約20-25萬元,而一名快遞員年薪約8萬元。一個無人配送車能夠替代2名快遞員,以5年使用期限計算,每臺無人配送車能夠節省約55-60萬元。

但問題在於,亞馬遜作爲一家美股上市公司,Scout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無人物流配送機器人技術的長期回報也難以回應資本市場需求的短期利益。而且該領域技術仍未成熟,短期內產業難以規模化落地。如今經濟衰退擔憂、核心業績放緩下,爲確保盈利能力,亞馬遜開始縮減短期內商業化前景並不明朗的項目。 

首先,過去五年間,亞馬遜收購了多家公司,包括132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近22億美元收購智能安全攝像頭公司Ring、在線藥店PillPack等。而物流機器人的技術需要長期、大額投入才能得到一定的回報——三年過去了,亞馬遜物流機器人Scout依然處於測試中,並沒有大範圍實現商業化。

其次,亞馬遜的“基本盤”——核心零售營收增長出現放緩。財報數據顯示,亞馬遜2022年第一季度淨零售額爲1164億美元,同比增長7%;第二季度淨零售額爲1212億美元,同比增長依舊保持在7%。而在去年同期,前兩個季度的淨零售額同比增長分別爲44%、27%。

最後,技術存在挑戰,商業化難行。陸僉慧對鈦媒體App表示,目前Scout所屬的物流機器人行業主要的挑戰仍在技術,末端配送場景雖然爲低速場景,但環境複雜多變。無人配送車實際使用過程中,面臨非常多不確定因素,比如行人闖紅燈、突然竄出的寵物等,所以對其技術要求較高。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完美的處理這些非標準化場景,或是Corner Case(角落案例)。無人配送車目前在上下電梯、減速帶、臺階等場景也存在問題。此外,針對無人配送車目前尚未形成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制定。在多數國國家和地區,無人配送車上路仍受法規限制或缺乏監管。 

所以,去年1月,在亞馬遜工作長達15年、Scout核心負責人、亞馬遜前副總裁肖恩·斯科特(Sean Scott)宣佈離職,隨後去一家美國雲計算公司任首席產品研發官。對於離開原因,他表示無人配送車帶來的變革價值與預期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而云計算帶來的產業價值或許更大。

在全球經濟衰退擔憂下,最近一段時間,亞馬遜不斷做出業務調整。近期亞馬遜宣佈暫停其企業零售團隊的招聘,其他實驗性項目也陸續關停,包含兒童視頻通話設備Amazon Glow、遠程醫療服務Amazon Care、旗下倉庫機器人子公司Canvas等。

與此同時,谷歌突然宣佈關停雲遊戲Stadia業務,成爲過去二十年穀歌關停上百款產品與服務之一。根據鈦媒體App的不完全統計,近五年,谷歌關停了83款技術產品或服務。

互聯網巨頭集體降本增效

今年市場行情急轉直下。2022年至今,以科技股爲主的納斯達克100指數下跌超30%。其中,Facebook母公司Meta、Netflix股價累計下跌60%左右,亞馬遜、微軟、Alphabet等均下跌約30%。

近期,騰訊、阿里、字節等互聯網巨頭都在削減成本,降本增效。

據悉,字節跳動CEO梁汝波近日表示,公司大幅降低2022至2023年招聘計劃,降低組織規模增速、提升組織效率。字節旗下瓜瓜龍、清北網校、學浪等多個業務已經開啓了裁員,預計將有近兩千人被裁撤,內部更強調組織去肥增瘦。

而騰訊的降本增效的動作甚至延續到了員工食堂——員工僅限於在一個窗口取餐、取消外包員工免費早晚餐福利、取消員工免費取打包盒和水果的福利等。

亞馬遜則在招聘環節、戰略方面削減成本。據媒體報道,此前亞馬遜給出了很高的薪水來吸引頂尖人才,估算一個人四年薪水並提供超120%的預測值。而如今,任何超過預計工資80%的事情都需要經理批准,基本上斷絕了部分人尋求跳槽到亞馬遜獲得高工資的想法。而且,亞馬遜剛剛經歷了最大的季度裁員,AWS雲業務也正在進行大量“重組”。

據Crunchbase統計,截至今年9月中旬,美國科技行業已有超過4.2萬人被解僱。另一份CB Insights統計顯示,全球71家初創公司在從投資者處消耗超過1億美元之後走向了關停之路。

2022年5月,在騰訊一季度財報業績會上,騰訊集團CEO馬化騰表示,面對行業挑戰,公司實施了成本控制措施,並調整了部分非核心業務,有助於在未來實現更優化的成本結構。

今年8月,阿里CEO張勇也表示,公司持續改善運營效率,以及更專注優化成本。降本增效、成本優化不是一個單獨的財務措施,是跟整個戰略選擇、對環境的判斷和對階段戰略取捨的高度有關係。

實際上,相較於此前互聯網模式人口和流量輕鬆增長,新的硬科技技術存在高壁壘、難壟斷的特點。一位行業觀察者表示,這些互聯網科技巨頭們需要更加謹慎地看待技術創新的規模化落地。

今年7月,曾獲騰訊紅杉等超12億元投資的智能配送機器人研發商普渡科技宣佈裁員,公司CEO張濤在內部信中表示,商用機器人行業還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靈魂問題,那就是全行業幾乎都未實現盈利:靠經營主業賺錢,是商業的本質,因此從商業本質的角度講,截至目前整個商用機器人行業都還未達及格線。

但另一面,需要認清的是,技術創新不可倒退,也不能因導致負面事件而被永久扼制。在此之前,機器人、AI、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其帶給社會的積極效益不可抹去。

陸僉慧對鈦媒體App表示,未來,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大廠將依靠其原有優勢,佈局盈利預期更爲明朗的產業。

只不過在“寒氣”逼近的當下,互聯網巨頭瘋狂擴張盛世已被終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