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擬下調科技公司上市門檻,首批掛牌企業最快明年上市。

10月19日,港交所刊發諮詢文件,擬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並就此徵詢公衆意見。

同一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宣讀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稱,將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務競爭力,港交所於明年修改上市規則,爲尚未達到利潤和交易要求的先進科技企業融資提供便利。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新上市規則將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種類,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可進入這個具備深度和流動性的國際市場,同時也爲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

在10月19日下午舉行的記者會上,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回應澎湃新聞記者提問時指出,選擇行業時有參考其他市場,同時保留一定靈活性,若出現更新的科技,亦有相應機制考慮。

她還透露,如果一切順利,首批按新規則申請上市的企業可用2022年的財務資料申請,意味最快明年可見到這些公司掛牌。

市值門檻設定具有吸引力

諮詢文件顯示,新規則將適用於五個方面的特專科技行業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陳翊庭指出,選擇行業時有參考其他市場,同時保留一定靈活性,若出現更新的科技,亦有相應機制考慮。

港交所在諮詢文件中建議,將特專科技公司分爲兩個類別:一是旗下特專科技產品已實現有意義的商業化(以其收益達到某最低門檻證明)的公司(簡稱“已商業化公司”);二是,主要從事研發以將特專科技產品商業或仍未達到最低收益門檻的公司(簡稱“未商業化公司”)。

上市門檻方面,已商業化公司需要年收入最少達2.5億港元、市值須達80億元,未商業化公司雖沒有收益要求,但市值要求達150億元。

被問及上市市值要求是否太高時,陳翊庭表示,早前曾和市場人士進行非正式溝通,普遍認爲要求合理,一般的獨角獸公司相信都可以符合要求,門檻的設置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她又說,雖然上市要求可能比其他交易所高,但在香港上市,可以透過互聯互通機制接觸廣大的內地投資者,有這項獨有優勢,相信仍有不少科技公司感興趣。

“在制定有關建議時,考慮到特專科技公司特點,尤其是科技在有關公司業務上扮演了獨特的角色,以及相當於其他上市申請人,這些公司的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相信建議中的規定可以在各方面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既能維持市場質量,也能建立具有商業可行性的上市平臺,配合新一代領先企業的集資需求。”陳翊庭說。

擬允許散戶參與投資

與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制度僅限專業投資者參與不同的是,本次引入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擬允許散戶投資者參與,但港交所建議降低公開發售部分起始佔比至5%,從而使得超額認購時回撥至散戶認購的比例由最多50%降至20%。

陳翊庭表示,散戶可以參與投資特專科技公司,也會引入很多保障投資者的設計,包括定價與一般新股有差別、有禁售期限制以及額外披露要求等。

陳翊庭提到,特專科技公司通常未有盈利,或處於初期商業化,進行估值時不容易達成共識,過往以市盈率等作估值的方法亦未適用,因此新規則建議在新股定價或價格發現時,有規模、有經驗的投資者將獲得一定話語權,因爲有關機構投資者有充分資源,可以深入分析特專科技公司的合理估值,確保定價屬於合理水平,對認購新股的投資者包括散戶有利。

首批特專科技公司最快明年掛牌

本次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的市場諮詢將持續兩個月,計劃在上市規則中增加一個新的《第18C章》。

陳翊庭在記者會上表示,諮詢期兩個月結束後,會小心、仔細分析市場回應及建議,儘快敲定最終版本,相信是港交所明年落實的非常重要任務。

陳翊庭說,在發出諮詢文件之前,已經和市場人士進行緊密溝通,相信不少科技公司會有興趣,但她沒有“水晶球”,難以預測具體數量。她說如果一切順利,首批按新規則申請上市的企業可用2022年的財務資料申請,意味最快明年可見到這些公司掛牌。

對於改革GEM板(創業板),陳翊庭認爲引入特專科技公司可解決GEM板定位的部分問題,但不能完全解決中小企集資的所有問題。港交所上市科已爲改革GEM板成立工作小組,稍後會另行諮詢。

歐冠昇表示,連接資本與機遇是港交所的核心戰略,爲此我們致力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爲全球創新產業公司首選上市地點的地位。新建議將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種類,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可進入這個具備深度和流動性的國際市場,同時也爲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

“正如《上市規則》增設生物科技章節後造就了香港的醫療保健融資生態圈,我們預期這次增設特專科技的新規定後,將有助推動區內以至其他地方在這五個前沿行業(例如綠色科技)的人才和投資金額增長。”歐冠昇說。

值得關注的是,港交所10月19日披露的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IPO市場回暖,2022年前三季共有56只新股在香港上市。這使得港交所排在亞洲今年前9個月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第一。新股市場持續吸引許多公司申請在香港發行新股,截至9月30日共有144宗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

歐冠昇對此指出,雖然財務數據較去年同期創下的紀錄有所下跌,現貨市場表現持續疲弱,但他也看到新股市場出現復甦跡象、衍生產品市場交易暢旺、滬深港通和債券通繼續表現強勁。港交所已經爲迎接市場回暖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