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貸款逾期了怎麼辦?相信不少借款人最害怕的就是遇到這一窘況,他們往往會選擇拆東牆補西牆,但最後債務雪球越滾越大,而這也成爲了不少債務代理人的灰色生意。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就發現有不少債務代理中介在微信朋友圈、短視頻平臺吆喝生意,並曬出不少爲借款人代理處置債務的截圖,以此爲噱頭吸引更多借款人蔘與報名。據其所述,停息掛賬可爲借款人“停止高額息費,停止違約金,停止一系列催收,可避免被起訴,協商最長60期個性分期還款方案”。

“這真的能解決債務問題嗎?”“怎麼諮詢?怎麼收費?”“我已經逾期45天了,天天被催收,爲什麼我到銀行問就說不可以?”……數百條的跟評,反映了不少借款人的急迫心理,但通過這種代理協商的方式真的就靠譜嗎?所謂的停息掛賬到底是救命稻草還是另一種債務毒藥?

“上岸”的誘惑

“最近實在是還不起錢了,好幾筆貸款都快到期,還有一筆馬上就要逾期了。”對於身背數筆債務的借款人周力(化名)來說,還款日可以說是他的噩夢。

安逸花還剩6萬、借唄3萬、分期樂5.6萬,甚至還有一家銀行貸款17萬……近日,周力眉頭緊鎖地向北京商報記者一一細數了他近年來所欠的貸款。

周力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他曾經在一家傳統企業負責銷售崗位,在2018年選擇了和公司領導一起再創業,與合夥人共同投入了近百萬,後因公司經營不善,最終被迫停業。

“自此以後,我的生活好像就開啓了惡性循環,租房要錢、車貸要錢、生活要錢、養孩子也要錢……”周力回憶,也是從那時開始,他開啓了無休止的以貸養貸生活,從一開始的隨手分期,到頻繁的信用卡取現,再到大筆的銀行貸款,再至利息偏高的網絡信貸,甚至他現在還開始刷起了B端商戶才用的銀聯POS機。

當被告知POS機套現涉嫌違法時,周力停頓了幾秒,但很快苦笑道,“沒辦法,我沒有可選的餘地了,畢竟套現還能解我的燃眉之急”。

不過,以貸還貸的模式並不持久。從2020年開始拆東牆補西牆的模式後,周力稱現在已經扛不住鉅額貸款和利息,“盤店幹餐飲、重回企業上班、不分晝夜地送外賣,甚至還研究了很多賺錢的路子,但都沒辦法還清我的貸款,每月都有好幾萬要還,上哪掙這麼多錢?”

據周力所述,沉重的債務壓力下,他在一個短視頻平臺上發現了又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債務代理。

據周力向北京商報記者所述,這些債務代理中介宣稱可以幫借款人與貸款機構進行協商,減免利息、一次性結清貸款;還可以爲信用卡貸款逾期用戶與銀行進行二次協商停息掛賬,減免逾期利息,進行二次分期;甚至可以幫助逾期產生違約金的借款人,與機構協商退取年費等不合理費用。

“恭喜唐先生360網貸免息延期一年協商成功,成功上岸!”“恭喜吳先生成功上岸,度小滿、拍拍貸延期方案生效。”周力稱,他在不少社交軟件、短視頻平臺都能刷到這一類代理債務廣告,中介每天都會在朋友圈發佈協商成功案例,他也躍躍欲試。“現在和我一樣揹着沉重債務的人實在太多了,上岸的誘惑,誰不想?”

看不見的套路

“上岸”的誘惑不小,但周力和不少借款人卻忽略了,這一協商方式看似是“救命稻草”,背後卻也有不少套路。

其一就是宣傳名不副實。就在10月30日,北京商報記者以協商債務爲由聯繫上了一家債務代理公司,在短視頻平臺廣告頁面,該公司宣稱爲法務公司,可免費進行信用卡/網貸逾期諮詢,有專業律師一對一服務;但記者填寫完個人姓名、電話、債務金額、債務平臺等報名信息後,並未提及有律師服務,而是收到了一家成立僅3個月的信息諮詢公司的來電。

該公司全稱爲“雙鴨山啓潤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啓潤信息”),法定代表人爲吳朋徽,成立於2022年8月,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從代理中介向北京商報記者推送的小程序來看,該公司主要經營債務規劃、協商還款、法律諮詢、信息諮詢服務,不過記者注意到,該公司在工商經營範圍內僅爲法律諮詢、信息諮詢服務等,並未提及債務規劃、協商還款等業務。

另外則是方式拒不告知。從北京商報記者與該代理中介處瞭解的信息來看,所謂債務規劃、協商還款,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債務人向對方告知個人信息、貸款信息及欠款金額,平臺進而爲債務人“定製合理方案”。根據對方告知,方案包括停息掛賬、本金還款等,其中,停息掛賬爲“停止高額息費,停止違約金,停止一系列催收,可避免被起訴,協商最長60期個性分期還款方案”。

不過,當被問及平臺主要採用何種方式協商、如何保證協商成功以及是否會對借款人造成個人影響時,該代理中介多次不予告知,僅含糊表示“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我們處理成功後才收費”。

背後或藏有貓膩。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不少中介機構辦理減息、停息、掛賬等行爲,往往會僞造、虛構相應的事實和材料,短期可能會對減息、停息、掛賬有所幫助,但是長期會產生信用風險以及更高的財務成本。

“另外這些中介代理行爲可能會造成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借款人通過中介公司與銀行的溝通方案往往自己本人不瞭解具體情況,與中介公司反饋的方案多有不一致,這也可能會給借款人造成其他的風險。”李亞說道。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處理成功後再收費”並未有保障。根據北京商報記者親測,在未有明確合同簽訂的前提下,對方要求記者先預付300元的定金,後續待各類貸款協商成功後再補齊尾款。

該代理中介進一步介紹,平臺一般會收取協商金額的5%作爲手續費,一般爲協商成功後收取。以欠款14.6萬元爲例,該平臺協商收取的費用高達7300元。另在啓潤信息小程序上,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有不少標註爲“定金\尾款”的商品鏈接,其中金額包括1000元、500元、300、200元、100元等不同檔位,各自對應銷量爲68、550、578、907、471。

對此,李亞進一步提醒道,“這種債務規劃行爲表面上看似乎減少了還款的壓力,但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地增加了財務成本和信用風險”。

此外,不少借款人還忽略了尤其要注意的環節,就是個人信息填寫,而整個填寫過程中,均未有隱私協議保障。針對是否有相應從業資質、業務是否合法合規以及如何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資金安全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啓潤信息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後者回應。

“實際上,這類中介魚龍混雜,有些是催收人員轉型,甚至用一些違法手段侵害借款人權益。”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停息掛賬,必須以實事求是爲前提。如果借款人通過中介包裝,僞造證明,甚至採取惡意投訴、舉報等方式騙取銀行優惠,一旦被識別,將反而會對個人信用產生嚴重影響,甚至也會面臨被中介欺騙,造成錢財損失、信息泄露等風險,得不償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同樣稱,這種業務模式可能存在金融業務無牌照經營或者超範圍經營的合規風險。從宏觀上看,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可能加大不同機構的共債風險;從微觀上看,借款人的還款壓力可能在短期內有所緩釋,但在中長期內仍不斷積聚,且其個人徵信可能會因此受到一定影響,一旦未來資金鍊斷裂,將對其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安全穩定造成威脅。

被裹挾的機構

當北京商報記者整理了一份14.6萬元的債務列表,向中介提出停息需求時,不到10秒對方就給了肯定的回覆,然後要求記者交付定金,如此“信誓旦旦”,也讓人不免好奇,背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代理協商方式?中介拒不告知的協商方式,或許可從多家貸款機構處尋得答案。

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就債務協商問題採訪了包括互聯網巨頭、數字經濟平臺、持牌消費金融、助貸公司等各類型機構,後者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確實會遇到一些前來協商延期還款或停息掛賬的非法代理黑產中介,他們一般打着能爲債務人減免債務的幌子,向債務人傳授減免息差、延期還款“技巧”,恐嚇、教唆、煽動其逃避債務,甚至以違法手段拒絕償還債款,並藉此牟利。

如今,這些非法代理維權甚至已經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

“這些中介機構,很多並不是律師,而是以小作坊式操作,我們也是苦其久矣。”一數字經濟平臺相關負責人就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這些代理中介再出新招,甚至還會向借款人索取手機SIM卡,承諾可以代表借款人與機構溝通談判,獲取大額減免、停息掛賬或者停止催收的服務。

但事實上真相卻是:他們在獲得借款人的手機卡之後,不會與機構有任何溝通和協商,就直接通過捏造不實信息或者提供不實材料的方式去最高監管或政府機構進行惡意投訴,以此倒逼機構作出妥協。“這種情況,不僅阻隔了機構與借款人的溝通渠道,還會佔用大量的政府投訴處理資源,也給機構帶來很大的投訴壓力,影響我們的正常作業。”前述數字經濟平臺相關負責人說道。

“其實,當用戶遇到還款困難時,完全可以自己跟金融機構或者平臺聯繫協商一些寬限政策,比如延期、息費減免等。但無論是諮詢服務還是協商還款,一般情況都應當由用戶本人聯繫和溝通,不能輕信任何第三方機構。”一位互聯網巨頭從業者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因爲個人的身份證信息、支付寶賬號密碼等屬於個人隱私和財產,應該謹慎授權他人,一旦信息泄露,容易受到欺詐,造成資金損失。

另從法律層面,李亞同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通過中介機構代理協商延期還款確實不可取,中介機構“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業務,屬於“黑灰產”,中介公司的代理行爲往往是伴隨着虛構事實、僞造材料、纏訴鬧訪等行爲,通過這樣一系列標準動作來幫助金融消費者減息、停息、掛賬,也有可能會對金融消費者造成信用不良、信息泄露甚至是違法犯罪。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針對這類非法債務代理中介,目前業內不少機構也有所行動,例如今年3月,包括馬上消費、樂信等10餘家金融機構成立打擊金融領域黑產聯盟,通過及時同步對金融黑產的打法套路、“問題客戶”的預警防範信息等,不定期組織研討金融領域黑產現狀和應對策略,形成打擊合力。

加碼中的監管

所謂停息掛賬,正常來說一般應該是借款人在欠款總額超出還款能力時提出申請,且在貸款機構同意的情況下,協商一個雙方接受的還款計劃,比如減免利息等。

回顧2020年以來,受突發疫情等多因素影響,確實有不少借款人失去收入來源無法按時還款,在監管政策要求和支持下,金融機構爲部分借款人提供了延期還款、減免利息、不納入徵信失信記錄等措施,這些措施體現了金融的溫度。不過,也正因不少借款人金融知識較爲匱乏、信息有限,此背景下,大量以中介名義的個人或公司在互聯網上活躍,提供債務處置代理服務。

但這一代理行爲早已被監管叫停。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兩年來,多地監管發佈相應風險提示與通知稱,應警惕“徵信洗白”“債事服務”陷阱,防範“代理維權”風險。

就在10月25日,北京銀保監局提示要警惕非法“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陷阱,近年來,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冒充律師、銀行員工或相關專業人士,在網絡平臺發佈“全額免息”“徵信修復、洗白”“專業反催收”等虛假或誤導性信息,編造虛假成功案例,刪除不利評價,以“維權不成功不收費”等虛假承諾,欺詐誘騙消費者。甚至有非法組織或個人謊稱處置債務,誘騙消費者獲取其個人敏感金融信息,並向消費者收取高額的代理費、諮詢費或手續費。

這些非法代理行爲存在多個風險,其中包括個人信息泄露隱患多,個人信用受損影響大,個人資金損失風險高,不僅會加重個人債務,還會對個人徵信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面臨僞冒辦理、被動參與洗錢等違法犯罪的風險。因此消費者應認清非法代理真面目,全面清晰瞭解信用卡功能,避免“衝動消費”“過度消費”,避免造成個人錢財和信用“兩空”。

在業內看來,這類非法代理機構,已經涉嫌多項違法活動,嚴重影響到金融行業的正常秩序,因此整治也勢在必行。

正如金天提到,對此,金融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細化行業監管的標準和措施,引導行業迴歸本質;消費者和借款人也應注意避免過度消費和過度借貸,如遇疫情等特殊情況選擇正規渠道申請貸款延期和利息減免,杜絕與非法代理機構進行合作和交易。

李亞則建議,司法機關應就這種“黑灰產”業務行爲法律性質進行明確的界定,讓公安機關、監管部門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整頓活動。同時,也建議金融消費者珍惜自己良好的信用記錄,與金融機構保持正常的溝通,在面臨還款困難時可以向金融機構申請減息、停息、掛賬,與金融機構協商還款方案。在面對爭議時要求選擇合法、合規的維權渠道。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