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北部城區爲例,如果以140/90mmHg爲診斷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的佔比高達60%;而如果以130/80mmHg爲標準,那麼65歲以上的高血壓患病率則高達83%。

11月13日上午,《中國高血壓臨牀實踐指南》發佈,基於近年來大量高質量證據,針對臨牀較關心的高血壓診斷界值、不同人羣降壓目標等內容,新版指南作出了重要調整,推薦將我國成人高血壓的診斷界值由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下調至收縮壓≥130mmHg和/或舒張壓≥80mmHg。

該指南發佈後在心血管學界引發熱議。根據此前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診斷的基本目標是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以下;理想目標是收縮壓130mmHg和/或舒張壓80mmHg以下。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由中國心血管研究的先驅、國際著名高血壓專家劉力生教授在1999發起,作爲我國第一部由中國高血壓聯盟發起的高血壓防治指南,經歷了2005年、2010年以及2018年的三次修改,2022年版亟待發布,預計也會做出最新修改。其中關於高血壓診斷的目標值將受到高度關注。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中國高血壓臨牀實踐指南》則是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首次發起的第一部高血壓指南。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高血壓患者人數近13億之多。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的《第五次全國高血壓控制狀況調查》,中國18歲以上成人的高血壓患病率爲23.2%,患病人數爲2.45億人。高血壓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因素之一,全球每年因高血壓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1000萬,中國就超過200萬。

控制血壓是降低腦卒中等心血管事件風險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的高血壓的知曉率不到一半,僅爲46.9%,高血壓防治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疾病防控任重而道遠。

針對此次《中國高血壓臨牀實踐指南》診斷標準的下調,業內人士認爲,這主要是由於2017年美國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重新定義爲≥130/80mmHg,而根據我國和歐洲的標準,高血壓定義爲≥140/90mmHg。

此外,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蔡軍教授等去年8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發佈的一項《老年高血壓人羣血壓干預策略研究》(STEP)研究,收縮壓<130 mmHg的降壓目標能使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得到更多的心血管獲益。

在今年9月蔡軍等發表在AHA雜誌的題爲《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強化與標準血壓治療的成本效益》的研究,通過比較強化BP治療與標準BP治療的終生健康益處和醫療費用,得出結論:接受強化收縮壓(BP)治療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顯著低於接受標準治療的患者。

具體來看,在模擬了10000個60至80歲的中國老年人的樣本中,強化治療組36.88%的患者在整個生命週期內發生心血管事件,而標準治療組的患者爲41.28%。研究估算,按照強化治療的標準,每增加一個質量調整生命年將花費人民幣12614元,意味着強化治療具有成本效益,且較72000元的支付意願門檻低82%至95%。

不過針對此前發佈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標準,劉力生教授曾表示:“血壓在130-139mmHg和80-89mmHg區間的人數相當多,是否將高血壓前期或正常高值血壓概念應用於中國人羣高血壓防控治需要有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畢竟服用任何一種降壓藥物都會有副作用。”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血壓在130/80mmHg以上的人羣極其龐大,也包括很多年輕人。因此如果按照最新下調後的診斷標準,那麼我國高血壓人羣很有可能從目前的近2.5億人翻番至近5億人。

張毅在北上海社區人羣研究中發現:如果以140/90mmHg爲診斷標準,上海城市社區65歲以上老年人的高血壓的患病率在65%;而如果以130/80mmHg爲標準,那麼65歲以上的高血壓患病率則高達81%,而血壓達標率將從原來的44%下降至15%左右。

“如果那麼多人都被診斷爲高血壓,那麼我國有限的高血壓防治資源是否能夠做好如此龐大人羣的血壓防控?這將是隨之而來的新問題。”張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經過長期的臨牀實驗,根據目前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建議,在130-139mmHg和85-89mmHg這個階段,不必服用降壓藥物,可以通過3至6個月觀察並改善生活方式調節血壓。

張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血壓防控任重道遠,基於我國有限的高血壓防控資源,應該更加重視140/90mmHg以上的患者。主要是通過全民高血壓科普教育以及全民檢測,提升高血壓的知曉率,因爲在我國有超過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從高血壓的管理來看,還需要提升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提升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的轉診與管理協同能力,並充分發揮信息化慢病管理在其中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