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5萬元買套房”把鶴崗捧上熱搜。

3年後的今天,鶴崗再一次因爲低房價引起輿論關注,只不過房價數字變成了“1.5萬元”

1.5萬元是什麼概念?可能是一線城市打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幾個月的房租。以這個代價買套房,聽上去多麼划算。而且能逃離內卷、遠離喧囂,尋找內心的靜謐和歸鄉,多麼富有詩意啊。

還真有自媒體把這種“詩意”吹上了天。一篇文章這樣說:“鶴崗房可以說是當代青年精神上的北歐。”還有一篇文章寫道:“生活在鶴崗感覺有點像在北歐,人不多,交通也很方便。”

要說鶴崗沒有大城市那麼卷,確實有一定道理,畢竟生活節奏慢。但硬要把鶴崗和北歐畫等號,就有點扯了吧?

鶴崗是鶴崗 北歐是北歐

把鶴崗和北歐建立起聯繫,大約是看到了二者之間的某些共同之處:

鶴崗和北歐緯度都高,夏季氣候溫和,冬季能看到雪。

中國的一線城市,不論北方還是南方,夏季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華東地區,七八月遇上伏旱天,40℃以上的高溫也是常事。這麼高的氣溫還要通勤上班,難怪打工人個個喊着想要個暑假。

而地處黑龍江的鶴崗,夏季的平均最高氣溫是19℃。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也差不多是這個溫度。從避暑的角度來看,鶴崗和北歐都很宜人。

至於冬天,我國大多數一線城市都不屬於白雪覆蓋的區域,即使是北方的一線城市,下不下雪也得看運氣。要下到能堆雪人、打雪仗的程度,就更難。

對於都市青年而言,遇見一場大雪,是很減壓的事。

當你在漫天飛雪中喫着冰糖葫蘆,或者靜靜地看雪落下,捧在手心,看它逐漸融化;當你在冰封的河道上溜冰,或者冒着進骨科的風險去滑雪,別提多爽了。雪能帶來靜的享受,也能帶來動的刺激。這些感受,北歐能給你,鶴崗也能給。

雪,太治癒了!

可是再往深究,鶴崗和北歐卻有很大不同。

鶴崗在北緯47°到48°之間,而北歐在北緯55°到70°之間。乍一看,北歐緯度更高,應該更冷,但其實不然。

北歐瀕臨大西洋,受溫暖的盛行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雙重影響,冬季氣溫不算太嚴寒。

據中國氣象局數據,赫爾辛基冬季平均氣溫在-6℃到0℃之間;斯德哥爾摩更溫暖一些,在-2℃到2℃之間。但咱們的鶴崗呢?冬季平均氣溫在-12℃到-1℃之間,比北歐冷多了。之所以這麼冷,是因爲鶴崗離俄羅斯近,要知道給中國冬季帶來陣陣降溫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主要就位於俄羅斯。

上面提到的還只是平均氣溫。由於鶴崗氣候偏大陸性,冬季真實氣溫更低,1月的歷史最低氣溫曾低至-36℃。這麼冷的溫度,別說堆雪人了,連眼睫毛都能給凍上,手就更伸不出來了,手機也得凍關機。

剛想打個雪仗,結果手凍僵了。

還有一個“共同之處”,是生活節奏。

北歐以高福利經濟模式著稱,生活節奏慢。同樣是發達國家,亞洲的日本就比北歐“卷”得多,加班成風——有點像鶴崗和國內一線城市之間的區別。

但這樣的對比,顯然有些草率。

2021年,北歐五國中經濟實力最“弱”的芬蘭,人均GDP都達到了5.4萬美元,中國香港去年也差不多在這個水平。人均GDP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整體經濟影響力,也跟人們的收入水平有相關性,而人們的收入水平又反映在經濟輻射力和人才吸引力上。

這是一組正向循環促進的概念,收入水平越高,人才吸引力越強;經濟輻射力越強,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加上北歐走的是高福利經濟模式,收入高、稅收高、福利高。福利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人們賺出來的。

如果只看到北歐福利高、節奏慢的一面,就片面了。要知道,全球科研水平最高的光刻機制造商——阿斯麥爾就在北歐的荷蘭。

對比之下,鶴崗有着北歐的“慢”,其他方面卻沒不具備可比性,這也是之前房價走低的原因。

這並不是要在鶴崗和北歐之間分個誰高誰低。但硬要拿兩者畫等號,就顯得非常不嚴謹。

與其鶴崗買房 不如租個民宿

其實,鶴崗能成爲這麼多年輕人的心之所向,甚至被吹得跟北歐一樣,最主要就是因爲房價低。

對於多數都市青年而言,城市收入高,這很光鮮;但城市房價高,就有點苦悶。

於是就出現了三類人:一類人秉持享樂主義,覺得“與其把錢送給房子,不如留給自己”,周遊全國、留下足跡,嚐盡美食、品味精緻;一類人省喫儉用,既然要在城市紮根,就把家安在這裏;還有一類人,來城市是爲了鍍金攢錢,攢夠了,老家纔是歸途。

不論是哪一類人,看到鶴崗的房子,都難免動心。第一類人,想着享樂就好,不會專門勻幾萬元“小錢”買套房;第二類人,想着平時忙忙碌碌,有能力換換口味也好;第三類人,想着反正也要回到老家,到鶴崗買套比老家還便宜的房子,何樂而不爲?

幾萬塊買套這樣的房子,想想都心動。

鶴崗夢有了,但真要實踐,還有重重阻力。

最首要的阻力是距離,鶴崗相當於東北的東北,到哈爾濱都要開6小時車,出行實在不方便。如果老家在南方,從鶴崗出來要轉好幾趟火車,車程沒30個小時下不來(不含轉車時間)。如果是飛行,最近的機場在佳木斯東郊,直線距離約50公里,聽起來還好,但這座機場的航班並不多,轉機是常事。

市內交通也是難題,習慣了公共交通的城市人,到鶴崗這樣一座小城會發現,不買車簡直寸步難行。如果買的是電動汽車,到了寒冷的冬天,電池續航會顯著變差,依然“難行寸步”。

汽車行業資深人士說,東北的冬天,如果續航能力是300公里的電動汽車,經常會變成“連100公里都開不了”。因此,在鶴崗買車,新能源車不是優選。

更關鍵的還有工作問題。鶴崗經歷過高光時刻,曾經高產的煤炭產業讓當地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後來,資源枯竭後,經濟轉型不順,人才不斷外流,鶴崗成了一座典型的“收縮型城市”。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鶴崗市常住人口爲891271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8665人相比,減少167394人,下降15.81%。

從GDP來看,鶴崗這幾年經濟正在恢復,但距離2012年的頂峯還有一定距離。鶴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目前鶴崗經濟發展速度不快,產業結構不優,立市項目存量少,經濟增長點發育慢,“一煤獨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放到微觀層面,就是年輕人到了這裏,大概率找不到什麼好工作。有當地市民表示,月薪1800元的保安已經算是熱門崗位了,很多人搶都搶不到。除非在當地做線上工作,比如寫稿、設計、剪輯、直播,否則要想在當地紮根,沒有經濟來源是很難的。

甚至當地有地產中介,都不建議在鶴崗買房。因爲房價會跌的情況居多,漲的很少,連溫州炒房團都從鶴崗鎩羽而歸。網上時不時也有人發帖、發視頻,說自己後悔在鶴崗買房,“五折出售都很難賣出去”。

所以,如果想要感受鶴崗的風土人情、去減壓散心,不如租上幾個月的房子去住,月租一般也就幾百塊錢,好過一時腦熱衝動買房、損失幾萬元。再或者,租個短期民宿,有火炕的那種,很多南方朋友沒睡過火炕,體驗體驗就好了。真要是後半生都睡火炕,也是夠苟且的了。

哪有啥世外桃源 經不住濾鏡還原

說睡火炕苟且,是因爲有火炕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

可能在散文式的敘事裏,住平房是很浪漫的事情。春天,在院子裏種下一些蔬菜;夏天,慵懶地躺在躺椅上,看着辛苦栽培的花池裏,蜜蜂採蜜、蝴蝶飛舞;秋天,感受落葉紛飛的美麗,在結滿霜花的玻璃上畫一顆愛心;冬天,看着窗外白雪皚皚,和朋友在屋裏喫燒烤……

確實也可以如此浪漫,前提是有人幫你處理家務。春天種下的蔬菜,要防倒春寒;夏天培養的花池,要防暴雨;秋天落葉紛飛,要掃院子,還得提前幾個月囤好整個冬天要喫的大白菜;而冬天,冬天最難熬——

平房區大多都位於郊外,沒有城市熱島效應的保護,到了夜晚,氣溫能降到-30℃乃至更低。平房不像樓房有集中供暖,得自己用煤爐生火取暖。

煤炭燒完,煤灰要定時倒,要及時添新炭,否則火會滅。火勢要控制得合適,火太旺,如果是半夜燒完,你還得頂着嚴寒添煤……

排煙很重要,便宜的煤炭大多會產生煙塵,需要用煙囪排出。時間長了煙囪會被煙塵堵住,所以隔一兩個月就要拆下煙囪、磕出菸灰。

對於平房而言,火炕是必不可少的取暖工具,否則只靠煤爐輻射的熱量,不足以維持整一間屋子的取暖。火炕的原理,大體相當於“鐵板燒”,火炕就是那塊鐵板。所以如果火勢太旺,那麼火炕的溫度會過高,有時候火焰會躥出來,燒到被褥。

記得小學六年級,我就經歷了這麼一次。好在我睡覺淺,給嗆醒了,否則……

如果你覺得住樓房就可以高枕無憂、安心躺平,也沒那麼簡單。首先,標價1.5萬元乃至5萬元的房源,大多數是老破小。這類小區的物業服務,通常不太能跟上。

尤其水管、暖氣等設施老化嚴重,到了冬天跑冒滴漏、凍結阻塞等現象更容易發生。真要出現這些情況,等到維修上門時,恐怕牆上的冰都結了二尺厚——這當然是誇張的表述,但真想住得舒心,就得到市區住成熟一些的小區,而這些小區的房價,普遍要10萬元以上。

10萬元買套房,再搭一輛車,而且還要擔着決策失誤準備折價賣出的風險,到鶴崗生活究竟值還是不值,恐怕得重新評估一下了。

在哪裏都要奮鬥 除非不需要奮鬥

在對鶴崗的田園牧歌式敘事裏,最終的邏輯指向還是關於自我和舒適。

大城市裏多累啊,擠地鐵累,就算開車也會遇到堵車,一樣累,上班累,社交累,幾乎很難喘息。而到了鶴崗,節奏沒這麼快,似乎可以舒緩下來,更多地去實現自我,迴歸到生活本質。

上文已經分析過,在鶴崗當地找工作,不僅收入低,還難找。但如果是線上工作,很多時候工作節奏也很難自己把握。好比你是做設計的,甲方來催稿,你怎麼躲?怎麼躺?

除非已經財務自由,不需要奮鬥了,否則無論到哪,都需要奮鬥。

但如果真的財務自由了,你又真的去鶴崗嗎?除非你真的對當地文化習俗、自然景觀足夠熱愛,否則到一個很多當地人都想離開的地方,又是去追求什麼呢?

有的人說,去當地養老應該很愜意。我想說,很多東北人都跑到三亞去養老了,足見當地氣候不夠宜居,所以,真的不要一時腦熱去爲衝動買單。

一名博主說得對:

“什麼鶴崗、什麼乳山、什麼龍口、什麼西雙版納,這些勸你去躺平的城市,年輕人聽都不要聽、想都不要想。年輕人要去大城市闖,要把大城市當成青春的陣地,去爭、去卷、去火拼。不要怕苦,你苦他也苦,你比他能喫苦纔行;你難他也難,他怕你不怕纔行。倒在大城市的地下室裏啃方便麪,比躺在小城市海景房裏上網,光榮一萬倍。去鶴崗躺平的念頭,是年輕人的恥辱;要有這個榮辱觀,才配得上火熱的青春。”

我覺得,年輕的確需要奮鬥,奮鬥的目標可以崇高,也可以渺小;累了可以歇歇,但別把自己躺廢了。爲人不學張小泉,拍蒜本領不能丟。奮鬥可以是爲了改變一些宏大的事情,也可以只是實現屬於自己的某些願望——

我就是爲了有一櫃子手辦,我就是爲了天天喫到好喫的,我就是爲了闔家歡樂,我就是爲了讓爸媽安心……

一定程度上,奮鬥,和人的終極價值有關。

有的人,實現了財務自由,卻依然活躍在事業的前線,這是因爲他在做的,就是他要實現的價值。比如馬斯克,他想上火星當總統,於是爲了SpaceX拼命奔走。

關鍵是結果,如果一直奮鬥,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那麼人就會泄氣,因爲這樣做沒有價值,也讓自己顯得沒價值。這其實是擺爛心態成爲流行梗的根源所在。

既然如此,那就調整對結果的預期,結果不必有多高,開心就好,享受過程也是一種成長和積澱。

對於大多數城市青年而言,大城市寄託着夢想,也寄託着存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都市生活,閒時去探店、去約三五好友玩一把劇本殺,或者只是品一杯咖啡、到超市去淘沒見過的新鮮玩意。

這是習慣的生活,睡着火炕擔心添炭,這可以體驗,但多了就苦了。這也是爲什麼越來越多隱居者和“鶴漂”,逃回大城市的原因。

不過經過這一輪折騰,不少人會更加明白,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活在當下,體驗每一刻,用奮鬥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這一點,不論是在鶴崗還是北歐,都是一樣的。

當然,夢還是要有的。

鶴崗,無疑是個夢,但真去還是要三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