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3日,全國各地的40多家獨立書店、20多個出版品牌齊聚南昌陸上書店,舉辦爲期3天的首屆獨立書店閱讀節。

江西南昌,這座曾有光輝歷史的城市,見證了書店業的一次創新。

11月11日至13日,全國各地的40多家獨立書店、20多個出版品牌齊聚南昌陸上書店,舉辦爲期3天的首屆獨立書店閱讀節(下稱“書店節”)。

北到哈爾濱,西至成都,南到泉州,來自天南海北的獨立書店老闆、出版品牌編輯聚集在一起,擺攤賣書,與讀者面對面,他們交流感情,交換意見,探討小書店、小品牌在電商當道、電子閱讀衝擊紙質書的大環境下,如何更穩地經營、更好地生活。

連接愛書的人

陸上書店開在招商·東湖意庫園區一棟三層建築“東西倉”內,園區是1974年建造的蘇聯式無樑樓蓋建築羣,東西倉曾是江西外貿儲運公司最大的倉庫裙樓,江西省最早的內陸口岸鐵路“專八線”從樓下穿過。除圖書外,陸上書店還擁有相當規模的古董傢俱陳列,並與知名品牌“北平機器”合作開設咖啡精釀館。

將活動書架移到一角後,陸上書店一樓大廳變爲書店節攤位區。雙11這天,書店節正式迎客,年輕讀者陸續來訪,等到週末兩天,氣溫突降10℃,內場氣氛卻相當熱烈,門票和書籍的銷售情況都不錯。

讀者買的129元三日票,可獲得20元代幣。13日傍晚盤點“戰績”,從北京南下襬攤的新經典文化營銷編輯張寒馨以121枚代幣奪得“代幣銷冠”。杭州尤利西斯書店店主胡一刀成爲第一位售罄攤主,兩天賣光近百本“盲盒書”。一本書裝一個袋子,外面寫着他的讀後推薦語。

在一所南昌本地高校就讀外語相關專業的張文連逛3天,聽了多場論壇,認識了好幾位來自各地的書店老闆和圖書編輯。上海開閉開詩歌書店老闆黃聖爲她推薦了卡瓦菲斯的詩集《當你起航前往伊薩卡》。主持“書店的‘過去完成時’”“書店的‘過去將來時’”兩檔論壇的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編輯賀宇軒一看到張文就問她,“你是不是每場都在?”她還從泡芙雲詩歌書店買了蘭波詩句的書籤紙。

在江西本地媒體工作的編導饒平,週末兩天都在加班後來逛書店節。她買了好幾本文學戲劇類舊書,還圍觀了12日晚上的環境戲劇讀演《傷心咖啡館》。該作品由南山劇社和狐狸森林策劃並演出。饒平告訴第一財經,自己平時忙於工作,雖然很愛閱讀,但少有機會好好逛一逛買買書,在書店節感到非常滿足。

讀者麥子參加書店節後在網上寫下感想:“很感謝能有這樣的機會,我們都知道的,太難了。所以慶幸有人願意爲之步履不停。包括讓我很受感動的這段話:愛書的人重新連接起來,在互聯網濟濟一堂。充實不是個體的完成,而是同氣相求的人相互看見,生命變成一片大森林。”

麥子是在書店節的“不在場書店”的攤位看到這些文字的。陸上書店主理人之一晶菁告訴第一財經,一些受邀方因疫情無法來現場,可以把書寄到南昌,書店節志願者團隊會安排專人“代擺攤”;如果物流限制,連書都寄不出來,書店節專設“不在場書店”攤位區,以手寫信的方式展示他們的寄語和薦書。

第一財經記者看到,廣州知名的1200bookstore攤位就是由人代看,展銷其創辦人劉二囍出版的《書店的溫度》《願天堂就是書店的模樣:探訪廣州獨立書店》等講述獨立書店故事的書。重慶存在書店屬於“不在場書店”,店主在寄語中寫道:“我所希望的出版與書店的關係,不僅僅是單純輸入與輸出——出版社供貨,書店把它們賣出去,不是的。這太單一了,我們都有各自的優勢與長處,也有不足,真正重要的是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實現最大效益。”存在書店還推薦了《阿爾伯特·卡埃羅》《教書匠》《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修配工》《秋園》五本書。

每一家來到南昌的獨立書店都有自己的目標,他們渴望展示和交流。泉州芥子書屋始於2013年,是一家在地風格強烈的書店,他們把泉州歷史讀本、民俗裝飾、飲茶文化搬到了書店節,還與本地朋友合作遴選了一些南昌歷史類舊書。店長之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他們第一次走出福建參加活動。

一些出版社和出版品牌也通過書店節增加與讀者交流的機會,推薦自家出版的新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學問的營銷編輯趙豔芳和春捲坐火車從桂林趕到南昌,帶着《西方旅遊史:16-21世紀》《戀戀紅塵:明清江南的城市、慾望和生活》等新書。從武漢出發的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營銷編輯大升,則在書店節現場向第一財經推薦了他們的新書《在南極的500天》。張寒馨帶着女性閱讀專題的多本新書《看不見的女性》《婚難時代》《始於極限》等,在現場支起了一面“那些我想說,或沒說出口的……”留言牆,邀請“對面的女孩”讀者把感想寫在便籤上。

最後一天的壓軸活動“不傷和氣:書業共克時艱懇談吐槽會”進行了兩個小時,幾十名讀者在會場與三位主理人和編輯聊得火熱。一位讀者詢問書店老闆的日常狀態、獨立書店究竟是怎樣的,聊着聊着走上前去很自然地當起了主持人,成爲了書店節上的神奇一幕。

“一定有下一屆“

這次書店節也在全國文化出版業激起漣漪。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是南昌?

來自南京、在多個城市的圖書市集做過志願者的“游擊隊員”李非告訴第一財經,氛圍好不好,關鍵看怎樣辦。這屆書店節是真正由獨立書店聯手辦起來的,書店纔是主角。

書店節的主題是“書店,進行中”。本屆“1號攤位”、2011年創辦的上海樂開書店店主蝸牛在朋友圈寫道:“相比書店的開業和停業,‘進行中’是書店最日常的時刻,當人們更多地關注到這些時刻而來到書店購書時,才正是實體書店可以持續存在的最大寄託。”

長期以來,人們對獨立書店有着一定好奇心。每一家獨立書店都有自己的歷史,有個性化的選書風格,有鮮明的氣質。然而他們做的是與大書店、電商相同的事情:賣書。一樣是靠圖書進銷價差來盈利,獨立書店因爲空間小、資金少、客流低,相對來說生存更艱難。

往前推二三十年,在中國民營書業興盛之初,書店彼此激烈競爭,而現在大家需要面對共同的挑戰。長沙述古人文書店成立於2003年,現址在長沙文和友內,老闆黎叔在論壇上回顧,以前書店的競爭很刺激,“你賣3折,我恨不得賣2折。現在局面不同了,我們要合作”。

獨立書店希望通過有效的聯合,增強話語權,聯手與出版方議價。“一種書你只進10本,出版社也不願意給你很低的折扣。如果大家一起下單,要300本,出版社就願意談”。

目前國內書業現狀是圖書進價“倒掛”,即電商憑藉強大的話語權和走量能力,能從出版社拿到3至3.5折甚至更低的進價,給獨立書店的卻是6至7折甚至更高。這種紊亂的定價體系已被熱議多年,成爲獨立書店乃至所有實體書店的痛點。短視頻、直播帶貨興起後,局面進一步惡化。爲表明態度,書店節定下規矩:全場售價最低8折。

爲了生存,獨立書店各顯神通,有的探索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有的積極開發讀者社羣和機構訂書渠道,有的給每本書認真寫下推薦語,搞盲盒、開發文創、做直播、賣咖啡和酒等,但還是逃不過讀者“記下書名上網買”。

獨立書店的優勢是在有溫度的城市場景中,面對面地傳達個性化、精品化的閱讀魅力,由於經營困難,這成了一項成本高企、風險極大的生意。小本經營的獨立書店對大形勢只能被動接受,在房租等壓力面前默默前行。上海開閉開詩歌書店從2009年至今換了四處店址;武漢誠與真書店則是2010、2021年開辦百草園書店的老王在蟄伏400多天之後,重新出發的書店。更多的獨立書店則消失於江湖。

南昌青苑書店始於1992年,現有兩家店。金域名都店店長高女士在書店節擺攤,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老闆很有遠見,在十多年前買下了金域名都店所在的商鋪。但疫情以來,讀者入店的積極性下降了,我們也很難。”

疫情以來,市集成爲一種新興業態,很多獨立書店在參加市集時互相瞭解,要問問彼此,你是怎麼做下來的?我們能不能一起做點事?在今年9月的大屋頂x做書2022杭州閱讀生活節之後,上海愚人書市的成員書店和陸上書店等,產生了抱團取暖的想法,聯絡各地獨立書店,決定共同舉辦國內首次旨在促進獨立書店之間交流的大聚會。

陸上書店主理人晶菁、澤宇在與第一財經的多次交流中都提及,希望書店節能形成各地獨立書店之間的交流合作機制,從與自由度相對較大的出版品牌增強對話開始,探索更靈活的進銷定價機制,在推廣上實現書店之間的資源共享。

長期形成的業界格局有其慣性,但並非沒有鬆動的可能。據瞭解,關於電商同價原則,讀庫此前已經率先邁出一步,爲電商和獨立書店提供相同的進貨折扣。

多位店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暢所欲言的“大聯歡”非常寶貴。陸上書店也表示,將會持續承辦獨立書店閱讀節,讓大家有機會一起再向前一步。對於書店節的未來,愚人書市的周迎和晶菁都給出了相同的回答:“一定有下一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