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zh

最近家裏老人老經常向我抱怨,手機總是莫名其妙出現容量不夠的提醒信息,電池也不耐用了,正好馬上到雙十一,看着電子產品優惠力度也不錯,就想着趁着機會給家人換個新手機。

往日我都把目光聚焦於旗艦機,千元機鮮有關注。最近查了一下才發現,千元機雖然在拍照、處理器、下巴黑邊寬窄方面和旗艦機有大差別,但是在“存儲”這件事上和旗艦機相差並不大,運行內存基本都6GB起步,存儲容量也升到了128GB,這和目前大多數國產廠商的旗艦機入門硬件規格保持一致。

在新手機還未到,給家人騰空清理手機時,我發現即使是5年前的小米K20,除了存儲已經滿了外,並沒有明顯的卡頓現象,而即使這樣的“老手機”,都在某個系統大版本更新之後,增加了爲提升系統流暢性而添加的“內存擴展”選項。

無獨有偶,小米和華爲在前端時間都通過OTA更新,加入了關於“存儲”的一些新功能。

比如,小米就爲其旗艦小米12S Ultra,圍繞“存儲”做了一系列升級,如加入了內存空間擴展能力、優化了系統核心場景流暢度、優化了系統資源調度能力,目的就爲最大限度減少系統卡頓、提升流暢性。

而華爲儘管沒有在運行內存上做文章,但卻更新了一個重要功能:空間存儲壓縮技術。

雖然聽着非常拗口,但其實簡單來講,就是系統自動“查重去重”功能,把重要文件提取出來單獨保留一份,刪除多餘重複文件達到節省存儲空間目的。

這兩家看似做法挨不上邊,一個主要操作的是運行內存(RAM),另一個主要操作的是隻讀存儲器(ROM),但最終實現的作用卻殊途同歸。

都是通過對“存儲”優化,來提升應用系統流暢性,以及應用文件讀取速度。

暫時解決了流暢性 但新的問題來了

縱使目前很多國產安卓手機的系統版本已經升級到Android 12,但在使用一段情況後,還是會用起來不如iOS流暢?

其實想深度討論這問題,又會是一個新選題。

簡單來講,一方面是系統“自身原因”,歸根到底是因爲安卓系統和iOS系統運行機制作用原理不同,安卓不管如何升級,都擺脫不了虛擬機運行機制,而iOS則採用沙盒運行。

這裏打個比方,安卓的運行作用原理可以理解爲一位同學就是一個APP,教室就是虛擬機,一名學生在教室中可以很快完成作業,但當不斷有學生(APP)進入到教室(虛擬機)後,就會出現交頭接耳現象,甚至互相干擾,這樣就會讓寫作業的效率降低。而蘋果沙盒機制可以理解爲每名學生單獨佔用一間教室,那這完成作業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安卓想提升系統流暢度,擴大存儲空間是最有效的方式。

而另一方面,安卓軟件缺乏有效監管,安裝到手機中不僅會一直駐紮到內存中,還會進各種“聯合啓動”,簡直一個後臺大聯歡。

iOS系統則會對軟件自啓動進行嚴格監控,以至於發展到iOS 16,連應用之間粘貼都會有額外通知,對第三方軟件實現了實時監控和啓動限制。

而在對有限運行內存和存儲空間進行的“深度”優化,實際效果如何?相信這是絕大多數用戶關注的,恰巧我手邊有小米12S Ultra和華爲Mate 50。

在把小米12SU更新到最新系統後,設置中除了拓展3GB內存外,並沒有單獨對於“內存空間擴展能力”的設置選項,但在使用中可以明顯感覺到,更新後的在流暢和響應速度的提升,主要感知爲一下幾點:

  • 在滑動屏幕時候能明顯感受到絲滑順滑的跟手

  • 向上滑動退出應用也沒有了粘滯感

  • 安裝軟件的速度提升明顯,有幾乎一倍的感知提升

  • 系統流暢性比上個版本更好

華爲的空間存儲壓縮功能則需要在系統更新後進行手動設置,它是集成在系統的手機管家中,用戶需要點擊清理加速,就能看到文件壓縮和應用壓縮選項,點進去就能看到系統選好的重複文件,選擇文件進行壓縮後,這條選項就不會再出現。

因爲本身我只使用Mate 50拍照,機內安裝的軟件並不多,但系統還是顯示可以壓縮100來兆。

起初我還在想,通過軟件升級方式就可實現系統流暢性整體提升,這對於安卓手機簡直福音。但在後續使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小米12S Ultra新固件的續航時間並沒有上個版本強,尤其是夜晚待機時,從之前一覺醒來消耗4%電量直接翻倍爲8%,而在遊戲流暢度方面,儘管沒有大的提升,機身卻出現了明顯發熱的情況。

根據華爲官方信息,使用動態空間存儲壓縮功能可以爲256GB省出大約20GB的空間,這對於手機存儲相形見絀的用戶來講,確實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這項技術主要是針對存儲照片、手遊數據和不常用的應用數據進行壓縮,對用戶最“頭疼”的微信,並不會進行優化。

不過有總比沒有強,而對於系統而言,因本身鴻蒙HarmonyOS 3就足夠流暢,加上我Mate50的手機安裝應用比較少,因此在系統流暢度方面,並無明顯差別。

爲了流暢性 廠商不得不做出“犧牲”

不管是小米還是華爲,其實都只是依託於現有的技術進行“優化”。小米的內存空間擴展能力其實就是在虛擬內存技術基礎上的技術再調整,這是一項存在於Windows的“上古”技術,安卓早在Android 2系統中就已經實現,當時還劃分爲zRAM與swap兩大內存優化機制,只不過受限於讀寫和處理器性能,效果並不理想。

簡單來講,zRAM是通過把不常用的應用代碼進行壓縮,使用時候再進行“展開”,這種壓縮和展開方式,對處理器運算能力比較依賴。而swap是目前手機廠商最常用的技術。是把空閒的ROM中劃定一部分容量作爲RAM運行內存使用,這樣手機就可以把一部分應用軟件通過這種方式,讓它暫存在ROM中劃定的空間中來讀取運行。

但問題是雖然ROM的存儲讀寫速度經過發展有提升,但仍然沒有達到運行內存本身的速度,應用數據一多,就會出現明顯卡頓。

不管使用哪項內存優化技術,要不就造成處理器高負荷運行發熱,要不就造成本不該出現卡頓的應用卡頓。

而華爲的空間存儲壓縮功能是根據系統中一個“標識”來篩選重複文件,但現階段有很多應用並不會直接提供這個標識。並且應用一多,篩選便會一直在系統後臺進行,對於手機重度使用者和手遊玩家來說,這樣頻繁讀取是否會間接對ROM帶來額外損耗就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接下來的問題是,內存拓展真能帶來實打實的流暢性提升嗎?

從國內測試結果來看很出乎意料,打開這種“內存融合”技術後,很多原本沒有出現流暢性問題的機型都出現了系統卡頓,發熱情況,甚至部分在通過增加可用內存,比如從3GB提升到7GB後,表現反而沒有關閉這項低內存效果好。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小米會着重優化3GB帶來的效果,而不是盲目增加內存拓展的容量,顯然前者帶來的應用效率是要超過後者的。

單靠手機廠商並不夠

在我看來,簡單的通過“內存擴展”技術以及“空間存儲壓縮”功能來提升系統流暢性,一開始會覺得流暢,但久而久之,反而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情況。

安卓會越用越卡這是系統作用機理問題,打開APP軟件一次除了會來回往復讀寫外,還會留下一定信息碎片,同時還會有強制回收應用問題,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系統卡頓發熱。

安卓手機加入“內存融合”技術初衷非常好,但問題是,不同品牌的手機,RAM和ROM規格不盡相同,這樣就導致在千元機上和旗艦機中開啓“內存融合”後的體驗完全不同。

很有可能旗艦機因爲的RAM和ROM能夠承載更大的的讀寫數據,反而通過這樣的“借用”ROM技術手段可以提升系統流暢性,而中端機RAM和ROM因承載的讀寫差距較大,反而開啓後,加上處理器性能並不足以“供能”,就會造成系統、應用卡頓,效果適得其反。

當然想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安卓廠家問題,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上游應用APP開發商和上游硬件供應鏈協同解決,在之前《2022年,安卓手機爲什麼要全面普及64位應用?》這篇文章中,我就有表示:

目前很多主流軟件仍爲32位應用,如果運行在驍龍8+和天璣9000這類的新架構處理器上,就只能被鎖定在低性能核心上,這樣不管是鎖屏“睡眠”還是打開“性能模式”運行,應用始終都處在並不省電的核心上,會因核心性能不足造成卡頓還費電。

不管是最早的安卓“黃油計劃”,還是6.0引入的延緩App後臺的CPU和網絡活動減少電量的消費的Doze模式,其實在國內都出現了水土不服情況,國內的安卓應用程序會讀取各種信息,甚至會應用聯動,加上動輒幾百兆大小,它們的進程會想方設法的存在於系統後臺,無法完全關閉。

而在壓縮數據提升“讀取性能”這件事兒上,谷歌已經在 Android 13中默認將可擴展的只讀文件系統(EROFS)作爲系統分區,這能讓系統分區隨機讀取性能平均提升20%並減少14%系統空間佔用,還可避免低內存情況下的卡頓。

這也是華爲在EMUI 9.1就採用的技術,只不過之後做了開源,後續也有其他品牌跟進。

而考慮到目前國內升級到Android 13的機型並不多,這項技術無法再大衆用戶中進行快速普及,而對於較早的中端機來講,能不能升級到 Android 13還是個問題。

對於大衆用戶而言,如果不是像我這樣的手機裝幾百個APP的重度用戶,現在的8GB、12GB RAM是完全夠用的,如果容量不是非常滿,動態空間存儲壓縮功能並不能派上用場。

最後我想說,如果通過這樣複雜的設置才能提升手機體驗,這本身就是有悖於廠商們所說的科技以用戶爲本的初衷。我能理解安卓手機廠商迫切想提升系統流暢度,但這可不是光靠手機品牌自身努力就能實現的,而是整個安卓生態共同作用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