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追求大,但追求小而美、精而細地做好每一件產品。”

如果不是20多年前被父親推向了義烏市場,張吉英不會有如此的光景——在義烏國際商城坐擁5家門店,自有的雨傘品牌在100多個國家註冊,每天向全球賣出7000多把傘,就連歐洲的報刊亭也常常出現這家來自中國義烏的品牌。

從連普通話都說不好,到後來自學了英語和阿拉伯語,從當年站在小板凳上守着一米櫃面的篁園市場,到現在打通了兩間店面做成寬敞的設計展示廳,並擁有充足待客空間的國際商貿城,張吉英完成着個人與企業的蛻變,也見證着義烏市場的變遷。

從1982年建成“第一代”僅有幾百個攤位的“露天市場”開始,到現在的國際商貿城,義烏小商品市場在過去40年的時間裏經歷了5代變遷11次擴建,如今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發市場——至2021年底,中國小商品城營業面積達640萬平方米,攤位75000個,年成交額1866.79億元。

進入不惑之年的義烏市場,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創造了大量“無中生有”的奇蹟,如今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從單向的賣全球到雙向的買全球賣全球,雙循環的新格局下,義烏正在幫助深耕義烏的外貿企業以及湧入義烏的年輕人實現買賣全球的傳奇。

義烏憑什麼?

地處浙江省中部,既不沿邊也不靠海的義烏,並沒有什麼獨特的資源稟賦。但也正是這樣的基礎,義烏迎來了1982年的關鍵拐點。

時任義烏縣委書記的謝高華宣佈將於當年9月5日起,正式開放“小商品市場”。這是全中國第一份明確認同農民商販和專業市場合法化的政府文件,也成爲“政府力量恰到好處”的歷史性見證。

作爲“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謝書記提出的“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爲日後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大發展奠定了極爲重要的政策與法理基石。

除了恰到好處發力的政府力量,在市場化改革中受到鼓勵並被充分包容的民間力量則是回答“憑什麼”的另一個重要部分。

作爲外地人,張吉英說,義烏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很榮幸自己當年進入了擁有強大潛力和爆發力的義烏市場,“在義烏待得不想走”,希望自己的女兒、外孫都能一直在這裏發展。

事實上,女兒張佳媛已經接過了母親手中的傘業,併成爲企業品牌化升級和外貿內銷兩條腿走路的主力。她說自己的童年就是在篁園市場度過的,從小耳濡目染,也早早生髮了長大後和父母一樣延續家業的想法。“義烏商城就像是根,我們在這裏已經生長習慣了”。如今也已爲人母的她,更是從孩子出生滿月起,就把他們帶到了市場,如此傳承。

徐小寶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也同樣是從小接受耳濡目染的義烏二代,並已從父親的手中接過了義烏市場的生意。在他看來,不管是對於經商者還是創業者來說,義烏都是“天堂”一樣的存在,規模大、產品豐富、鏈條完整,“我們本身就是義烏人,更沒有理由放棄這麼好的天然優勢,而應該更加紮根、努力,把義烏好的產品推廣到更大的世界”。

從父親那代以內銷批發爲主,到現在以更強的設計能力和電商優勢更自信地做着全球的生意,徐小寶在用年輕人的方式延續着父輩留下的“義烏精神”,積極地擁抱變化。

“空氣中都飄着商機”,“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這些是境內外客商對義烏的直觀評價。和生長於義烏市場的經營戶一樣,來自於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採購商,同樣是支撐義烏買賣全球的重要力量。

3個月前,乘坐全國首趟印度來華商務包機從印度回到義烏的洛基(Vikrant Jawharkar),是把義烏視爲“第二個故鄉”的外籍採購商。從一開始只做中國出口的生意,到現在逐漸開拓進口生意,洛基的發展是義烏市場買賣全球轉型的縮影——只用了4年左右的時間,他如今的生意已經有40%是進口,60%是出口。

洛基的成功受益於義烏市場的開放和包容,也是本土化融合的生動體現——他不僅是義烏印度商人的牽頭人,還在當地擁有深度的合作伙伴。作爲印度來華商務包機的牽頭人,爲數千名印度客商開啓印度專線的杜躍剛就是洛基最重要的夥伴之一。今年,他們兩人一起參展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爲加速的進口業務開拓更大的市場。提供供應鏈服務的同時,杜躍剛也在努力幫助中印雙方的中小企業更順暢地“走出去”“引進來”。

一個個鮮活生長的案例背後,離不開政策環境與在“有爲”和“無爲”中找到平衡的政府,也離不開持續完善和升級的軟硬件基礎設施。

現在的義烏國際商貿城有多大?一個形象的說法是,如果你在每個商位前停留3分鐘,每一天按照8個小時計算,逛完全部商位需要一年多的時間——400餘萬平方米的經營面積,約8萬家經營戶、30多萬人的從業人員,幾乎囊括了工藝品、飾品、小五金、日用百貨、電子電器等所有日用工業品,是國際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也讓這裏成爲了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

除了市場的五代變遷,多年來,義烏市以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爲抓手,全面推進貿易創新發展,首創的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已推廣到全國39個城市。與此同時,一路向西的義新歐,已經雙向開行近5000列,成爲“一帶一路”合作的早期成果。作爲縣級市,義烏的快遞業務量佔全國的1/12,外貿網商密度全國第二,貨通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形成了“打通內外貿 暢通雙循環”的“義烏經驗”。

在數字化服務方面,義烏直播銷售量佔全國的5%,並已與阿里巴巴簽訂合資協議合作打造eWTP公共服務平臺,爲中小微企業提供通關、結匯、退稅等綜合服務;在涉外服務體系方面,義烏創新打造2.0版國際貿易服務中心,“一站式”辦理在義外國人事務,年辦件量超30萬件。

未來如何續寫?

關於未來的方向,義烏市場已經有了答案。

自2002年起,義烏抓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機遇,逐步從“買全國貨、賣全國貨”向“買全球貨、賣全球貨”邁進。接下來,瞄準全球賽道的義烏市場,還將爲“買賣全球”插上更大的國際化和更強的數字化“翅膀”。

作爲貿易樞紐的義烏,近年來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今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生效。面對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區,義烏第一時間制定《義烏建設RCEP高水平開放合作示範區行動綱要》,試圖搶抓風口。

接下來,在距離義烏國際商貿城五區東側一街之隔的偌大空地上,以全球數貿中心爲核心的義烏第六代市場正在醞釀,將以“實體市場+數字市場”融合發展,打造一個集跨境選品、研發設計、品牌孵化、品牌直播、貿易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雙循環”樞紐市場、數字化的旗艦市場。

事實上,數字貿易是義烏市場蓄力已久的事。2020年的一個重要節點是,義烏市場官方線上交易平臺Chinagoods平臺正式上線,預示着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貿易生態全面線上化和數字化的開啓。以Chinagoods平臺爲核心,義烏市場依託7.5萬家實體商鋪資源,融合線上線下,爲產業鏈上游200萬家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並試圖打通市場聯網平臺,形成“貿易數據爲核心、信用評級爲基礎、一站式履約爲特色”的數字貿易服務體系。

在今年的進博會上,義烏小商品城也通過與外資公司合作,在貿易服務展區把Chinagoods平臺的進口貿易服務進行了全鏈路的完整展示和發佈,包括海外服務站、全球數字倉、數智物流、供應鏈金融、全球支付、全球找貨交易等各環節。

對於實實在在的中小企業而言,未來的方向也將在大趨勢的改變中,從原先的追求規模轉向更高質量的發展。

“我們不追求大,但追求小而美、精而細地做好每一件產品。”張吉英說,她希望能把自有的品牌做好,並讓每件產品都融入故事和生命力。

徐小寶也希望能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更實,同時也推出一些精品的設計款式,並針對人們溝通模式的改變,把銷售模式更多轉到直播和電商這些數字化平臺上,“我們的線上比重在逐年增加,和疫情前的三四年相比,如今的線上比重已經超過了七成”。

作爲舉世矚目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和“世界超市”,義烏市場的每一次擴建、創新和提升,都爲全國乃至全球貢獻着經驗和靈感。以義烏市場爲引領的制度創新,正在成爲全球不少專業市場的規則,不僅僅“義烏市場”模式在積極地輸出,一個個實體的“義烏市場”還將在海外落地——今年6月30日,距離義烏萬里之外的迪拜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正式投入運行,這是義烏市場“全球戰略”中第一個海外分市場,讓境外採購商在“家門口”就能完成看樣、選品、下單,是義烏服務和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

對於義烏市場而言,格局已經建立,“興商建市”正在持續煥發着生機,未來如何高水平打造內陸開放樣板,是考驗是挑戰,更是躍躍欲試、令人振奮的全新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