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上游前十強城市相比,下游地區綠色創新發展能力較強。

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中,2017~2020年上海始終穩居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榜首。

26日舉辦的“第五屆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暨2022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發佈會”上,發佈了《2022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從綠色創新投入和綠色創新產出兩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全面評價2017~2020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綠色發展和創新驅動情況。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11省市,2021年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爲46.6%,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50.5%。其戰略定位是成爲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上海持續居首位

根據指數測算,2017~2020年上海穩居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榜首。南京、杭州、成都、武漢、蘇州、長沙、合肥七個城市穩居長江經濟帶前十強。

同時,重慶排名相對較爲波動,2019年被擠出前十強後在2020年重新回到第九名。湘潭作爲綠色創新發展的後起之秀,2020年總指數大幅提升,首次躋身前十強。

根據《報告》,綠色創新投入維度包含創新制度、研發投入、創新基礎、創新轉化四個二級指標;綠色創新產出維度包含創造產出、綠色經濟、生態環境、健康生活四個二級指標。

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吳清表示,上海地處長江出海口,因江而生、因江而興,既是長江經濟帶與海外市場的重要樞紐,更是守護長江生態環境和安全的重要一員。

數據顯示,上海積極推進“雙碳”轉型,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從2011年的6100多萬噸,最高值下降到2021年的4800萬噸,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上升到17%。2021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爲27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了56%,爲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主要水體水質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也顯著提高。

吳清表示,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繼續與沿江省市一道貫徹新發展理念,共同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合力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加快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努力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爲、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也表示,長江經濟帶中,上海地處長江出海口,既是引領流域整體轉型發展的橋頭堡,也是長江經濟帶與海外市場的重要樞紐,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帶領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聯動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龍頭示範作用。

下游前十綠色創新發展能力較強

長江經濟帶的110個城市中,33個位於長江上游地區、36個位於長江中游地區、41個位於長江下游地區。《報告》顯示,由於上中下游城市在自然資源、對外交通聯繫、科技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方式各有千秋。

其中,33個上游城市各年度前十強的排名大致穩定,各城市的綠色創新發展動力存在明顯差異。成都 2017~2020年綠色創新發展水平持續穩居榜首,其在創新基礎、創新轉化、創造產出維度均存在顯著領先優勢。重慶、昆明、綿陽、貴陽、宜賓、瀘州、雅安、遵義8個城市穩居長江經濟帶上游城市的前十強;

36箇中遊城市中,武漢穩居第一且在創新基礎、創新轉化以及創造產出指標上領跑中游地區甚至整個長江經濟帶,長沙、湘潭、株洲、南昌、十堰、 宜昌6個城市綠色創新發展步伐較穩,在中游地區保持前十。

與中上游前十強城市相比,41個下游地區前十強城市的指數較高,綠色創新發展能力較強。2017~2020 年,上海在長江經濟帶下游41個城市中,綠色創新投入和產出指數都遙遙領先,優勢明顯。 南京、杭州、蘇州、合肥、寧波、無錫、紹興7個城市穩居前十強。

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中,包含上海、重慶2個直轄市,武漢、長沙、成都、杭州、寧波、南京、貴陽、昆明、南昌、合肥10個省會(含副省級)城市,以及98個其他城市。城市性質不同,其城市能級也存在很大差異。

按照城市性質進行分組的結果來看,直轄市及省會(含副省級)城市各年度排名基本穩定,上海持續強勢霸榜,武漢的總指數在2020年有較大幅度提升,排名由第五名躍升至第二名;其他98個城市中,蘇州繼續保持明顯的領先優勢,其餘十強城市則有較大波動。

《報告》提出,目前,綠色創新發展水平在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各地區存在較明顯差異,但各自都有其優勢產業,各地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當因地制宜,走具有地區特色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同時各地區之間也應當加強區域合作,協調綠色產業發展區域差異。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長江經濟帶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進一步深化戰略思路,應更加體現“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定位,以綠色創新作爲核心載體,強化綠色和創新之間的互動,深入推動創新鏈在智力鏈、學術鏈、智庫鏈上的強化發展。

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聯動格局來看,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認爲,由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增長極所串聯形成的沿海經濟帶構成了我國的南北發展主軸,由長江經濟帶的成渝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羣和長三角所串聯形成的長江經濟帶則構成了我國的東西發展主軸,共同構成大“鑽石-菱形”空間協同發展格局。

伴隨着國際經貿秩序由“海權””向“海權”“陸權”並重轉移,張學良表示,中西部地區發展與增長潛力不斷增強,以中西部的武漢、成都和重慶以及黃河流域的鄭州和西安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爲支點共同打造的增長極構成中西部地區小“鑽石-菱形”,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戰略機遇。“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擅於利用市場的力量,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以科技鏈、創新鏈、金融鏈、供應鏈在長江經濟帶的分佈促進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