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每一次交會對接,都意味着空間站的構型發生了變化。從空間站的首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到如今中國空間站達到三艙三船最大構型,這期間,空間站的構型經歷了多次變化,我們一起通過動畫演示來梳理一下。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核心艙爲航天員提供了適宜的空氣、溫度等生存環境和開展科學實驗的基本條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2021年5月,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帶去了航天員進入空間站所需要的喫穿用度。

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進駐天和核心艙。

太空駐留三個月,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完成任務後,又搭乘神舟十二號飛船的返回艙,返回了地面。作爲空間站建設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他們進駐核心艙後建立了空間站的載人環境,還出艙驗證了艙外服和機械臂的性能。

幾天後,又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三號發射升空、並與核心艙對接。這一次,天舟三號裝載了航天員的生活物資、艙外航天服、出艙消耗品、空間站平臺物資以及推進劑等。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帶着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與核心艙交會對接。

今年3月27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撤離空間站。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也完成了任務,搭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返回地面,這也是我國的航天員乘組首次實現六個月的在軌駐留。

今年5月10日,“太空快遞”再次出發,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並與核心艙對接,這也開啓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大幕。

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抵達空間站,“最繁忙”乘組的到來,也預告着空間站的“變形”要開啓加速度了。

7月17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完成任務,撤離空間站。7月24號,中國空間站的第二個大型艙段——問天實驗艙發射,第二天,與核心艙成功對接。

9月30日,問天實驗艙從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側向停泊口,中國空間站由一字型轉爲“L”構型在軌飛行,等待空間站第三艙——夢天實驗艙的到來。

10月31日,中國空間站的第三個大型艙段——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升空,並與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對接,11月3日成功轉位。變身“兩室一廳”的空間站,不僅空間變得更大,可以開展的實驗項目也更多,就此形成的三艙“T”字構型組合體,也是未來中國空間站的基本構型。

11月9日,天舟四號完成任務,撤離空間站。

11月12日,天舟五號發射成功並與核心艙對接,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貨運飛船來訪。

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飛船在酒泉發射升空,並於今天(11月30日)凌晨對接於空間站組合體的前向對接口。至此,空間站首次實現了“三艙三船”的最大構型。

現在,中國空間站已經達成“三大艙段”+“三艘飛船”的最大構型,也就是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同時在軌。那麼“三艙三船”又是怎樣分工的呢?一起來了解。

天和核心艙是空間站實現組合體控制和管理的主要艙段,其具備開展交會對接、轉位與停泊、乘組長期駐留、航天員出艙、保障空間科學實驗等能力,艙內配置有工作區、睡眠區、衛生區、就餐區、醫監醫保區以及鍛鍊區,能夠爲航天員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適良好的保障條件。同時,天和核心艙還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內部配備有高微重力實驗櫃和無容器材料實驗櫃。

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艙內搭載了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等科學實驗櫃,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等領域探索人類長期太空生存所面臨的一系列科學問題。除了用於科學實驗,問天實驗艙還要“兼職”天和核心艙的功能備份,它的氣閘艙也是航天員執行出艙任務的主出艙口,其內部還配置了3個睡眠區、1個衛生間和廚房等設施,爲6名航天員在軌輪換提供條件。

夢天實驗艙是專注於做實驗的艙段,不再配備再生生保以及睡眠區、衛生區。其內部配置了13個科學實驗機櫃,艙外佈置有37個載荷暴露平臺及工位。作爲三艙中支持載荷能力最強的艙段,夢天實驗艙可以完成對微重力科學的研究,可支持流體物理、材料科學、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試驗項目。

三船中的天舟五號飛船是貨運飛船,承載了爲空間站運送貨物的任務。神舟十四號、十五號飛船是載人飛船,負責執行航天員乘組抵達空間站、返回地面的飛行任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