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成功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實現“勝利會師”。在空間站完成在軌輪換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於12月4日晚成功返回地球。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意義。連日來,國際媒體紛紛聚焦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新成就,認爲中國空間站將成爲國際太空合作的新平臺。

“中國航天事業的一項重大成就”

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12月2日晚,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這是中國航天員乘組完成的首次在軌交接,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啓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路透社報道說,神舟十四號乘組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共同創造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錄,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報道說,中國空間站的順利建設是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影響力和自信心同步增長的縮影,中國的航天事業已取得顯著進步。

《俄羅斯報》報道說,中國空間站首次實現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駐留,再創中國航天事業新紀錄。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速度是“創紀錄的”。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詳細報道了神舟十五號發射過程,表示“發射地室外氣溫降至零下20攝氏度,這是中國飛船首次在夜間嚴寒條件下載人發射”。文章寫道,3名中國航天員將在半年的任務期內見證中國空間站正式建成。

巴西《經濟價值報》報道說,神舟十五號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次成功,對中國首個長期在軌運行空間站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刊文稱,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五號並將3名航天員送至即將正式建成的中國空間站,標誌着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運營的開始,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項重大成就”。

“展現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從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這次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密集實施11次發射、2次飛船返回、7次航天員出艙,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天員接續在軌駐留,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如期完成,跑出了新時代中國航天發展的加速度。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是空間站三艙組合體組裝完成後,第一個到訪的乘組。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報道說,中國空間站的“三艙三船”組合體,達到當前設計的最大構型,總重近百噸,“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航天工程能力”。

“在過去10年中,中國不斷展示其在太空領域的實力。”印度《今日特倫甘納》報道說,神舟十五號成功發射,中國更加接近正式建成空間站的目標。

西班牙埃菲社刊發報道說,中國空間站未來可能成爲世界上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報道還回顧了中國近年來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包括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背面軟着陸、火星探測器成功着陸火星等。

“中國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多項成就。”美國“太空新聞網”回顧了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長足進步,強調中國還將繼續推進探月計劃。

俄新社報道援引俄羅斯漢學家尼古拉·瓦維洛夫的話說,中國空間站的創建“展現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邀請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空間站合作”

中國空間站完成在軌建造以後,將轉入爲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航天員將長期在軌駐留,開展更加深入的空間科學研究和宇宙空間探索。中國空間站將爲人類探索太空提供重要合作平臺。

英國國家空間學院院長阿努·歐嘉接受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中國空間站將帶來新的科學實驗能力,支持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研究,“這能讓我們對這些學科產生新的認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相關報道稱,中國空間站除了實施來自中國研究人員的實驗,還將實施此前所邀請的國際研究人員的實驗。報道援引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者莫莉·斯克的話說,中國空間站向世界表明“中國有遠見和能力完成壯舉”。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報道說,中方表示中國空間站建成後將服務於科學目的,首批入選科學實驗項目中包括9個國際合作項目。報道援引研究中國航天事業的法國航天專家菲利普·庫埃的評論說:“預計會有其他國家的航天員被邀請進入中國空間站。”

俄新社報道說,中國強調對外開放,“邀請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空間站合作”。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讓人看到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將有更多的機會飛向其他星球。

(本報北京、馬德里、曼谷、華盛頓、倫敦、莫斯科、里約熱內盧、首爾12月4日電  記者時元皓、李琰、顏歡、許海林、趙益普、李志偉、周卓斌、榮翌、畢夢瀛、馬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