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着國潮東風打情懷牌,可能是奈雪的新一波營銷攻勢。

文|孫美娜  編輯|顧彥

來源:億歐網

美國營銷大師艾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在他們的著作《定位》中說過:“名稱是把品牌吊在潛在顧客心智中產品階梯的掛鉤。在定位時代中,你要做的最重要的營銷決策,便是爲品牌取個名字。”

名字能折射出一個品牌想抓住的目標人羣、想輸出的文化內涵,影響着消費者的認知。尤其對於直接面向普通大衆的消費品牌來說,取名或改名勢必經過深思熟慮。

近日,新式茶飲品牌“奈雪的茶”( 以下簡稱“奈雪”)悄然更換了Logo,將含有日語詞彙的中文招牌“奈雪の茶”改爲“奈雪的茶”,字母招牌也由日文“NAYUKI”改爲拼音“NAIXUE”。

奈雪官方回應媒體稱,這是奈雪七週年的品牌升級動作,之後會在全國範圍內陸續更換。

而業內普遍認爲,改名是奈雪試圖“去日系”、“國潮化”的重要一步,今年以來,奈雪頻繁的品牌聯名、產品設計升級、創始人發聲等,都傳遞出這樣的信號。

像奈雪、元氣森林這樣,因“洋名”被誤認爲是“洋牌”的中國品牌比比皆是,近年來都紛紛撇清關係轉身擁抱國潮。

改名字不難,改變品牌形象卻不容易。

奈雪需要新故事

疫情反覆的影響下,充滿想象空間的新茶飲賽道也開始降溫。作爲新茶飲賽道中唯一的上市公司,奈雪的日子並不好過。

2022年上半年,奈雪實現營業收入20.45億元,同比下滑3.8%;實現門店經營利潤1.96億元,同比下滑49.2%。

較高客單價曾經是奈雪的一大優勢,奈雪上市前提交的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其平均客單價分別爲42.9元、43.1元和43元。但今年3月起,奈雪推出了9-19元“輕鬆系列”茶飲,並承諾每月都上新不超20元的茶飲產品。

這一策略直接導致奈雪平均客單價的下滑,從2021上半年的43.5元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6.7元。而且降價並沒有帶來增量,平均單店日訂單量由去年同期的488.9筆下滑至346.2筆。

奈雪亟需新故事,以挽救慘淡的業績。

說到塑造讓消費者印象深刻的品牌故事,可是這家頭部新茶飲品牌的拿手戲。比如說最廣爲流傳的奈雪品牌名稱起源的故事——

辭職創業的白領彭心,以相親的名義約前輩趙林見面,實際上卻向他介紹起了自己的創業項目,並不斷向他討教問題。聽彭心侃侃而談幾個小時以後,趙林對眼前這個頗有想法的女孩心生愛慕,三個月後兩人閃婚。“奈雪の茶”這一品牌名稱,便起源於彭心的網名“奈雪”。

這個泛着粉紅泡泡、足夠戲劇化的現代浪漫愛情故事,經過大肆渲染傳播後抓住了無數少女的心;這段惺惺相惜、一拍即合的創業歷程,也爲不少業內人士津津樂道。奈雪上市前130億元的高估值和成功晉升“新式茶飲第一股”,和這些精準營銷不無關係。

但關於奈雪是否在營銷“僞日系”風格,也從創業伊始就存在爭議。

雖然奈雪從未聲稱自己是日系品牌,彭心也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中解釋過,“奈雪”只是她早年的網名,但品牌名中的日文平假名“の”,以及日系風十足的裝修風格,確實容易引起消費者的誤解。

再加上近年來國潮風起,“僞洋牌”營銷接連翻車,奈雪或許早就該改名了。

此次更換品牌名稱和logo,確實早有徵兆。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顯示,今年6月,奈雪所屬公司深圳市品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集中申請了一系列“NAIXUE”商標,分類包括啤酒飲料、食品、餐飲住宿、廚房潔具等。

其實從今年年初開始,奈雪就策劃了一些系列國潮營銷作爲鋪墊。比如1月,奈雪“CUP美術館”將非遺彩繪剪紙作品呈現在飲品杯上;2月推出新中式點心,同時在門店打造“奈雪全國首家戲院”的沉浸式空間;10月與國畫藝術家李知彌合作推出聯名茶飲,等等。

在2021年底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彭心就公開表示,希望奈雪能夠成爲一個國際品牌。同時強調了“國潮化”路線:“最近兩年不管是做產品還是做互動,我們發現國潮都是非常好的,因爲茶行業其實是可以挖掘非常多的傳統飲食習慣、傳統食材,繼而時尚化。”

不難看出,藉着國潮東風打情懷牌,可能是奈雪新一波營銷攻勢。

國貨爲何起洋名

喫了“僞洋牌”紅利後又想改頭換面者,奈雪並非個例。

所謂“僞洋牌”,就是指產品的設計、製造、創始人和運營者都是中國背景,但通過名字、logo、註冊地、視覺風格、文案等等,讓本土消費者誤以爲該品牌源於外國。

比如7月在港交所上市的名創優品,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品牌,但很多消費者都誤以爲這是個日本牌子。產生這種誤解也不難理解,畢竟名創優品曾聲稱產品由日本青年設計師三宅順也設計,從品牌名字到店面裝修、商品陳列到商品標籤,也都充斥着日系元素。

不久前,名創優品還因此翻車。8月9日,名創優品在西班牙Instagram賬號上發佈的一則“公主系列公仔盲盒”帖文中,將身着中國旗袍的公仔們稱作“藝妓”,儘管品牌方很快致歉,並稱將徹底完成“去日化”整改,但依然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和名創優品一樣,企業地址和登記機關均在北京的元氣森林,在品牌創立初期,也把自己包裝得像一個日本品牌。

包裝設計上,元氣森林採用了日語“気”,“果の每日茶”採用了日語“の”,瓶身背後寫着“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気森林監製”字樣。旗下的北海牧場系列酸奶,也沿用了“気色酸奶”的命名,包裝標註了“與日本廣島大學植物乳酸菌研究所聯合研製”的字樣。

因此在橫空出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很多消費者心中都有這樣的疑惑:“元氣森林是日本品牌嗎?”

國產美妝品牌丸美也蹭過日本品牌的熱度。在創立初期,丸美股份創始人孫懷慶一直對外宣稱丸美是誕生自昭和54年(1979年)的日本品牌,甚至用“小林慶夫”這一日本名字取代本名,並多次用這個日本名字出席對外活動。被戳穿後,纔不得不就虛假宣傳公開道歉。

有着一個“洋名字”、實則爲真國貨的還有很多,比如運動服飾品牌喬丹,時尚品牌美特斯邦威、JEEP服飾、Ochirly歐時力、馬克華菲,鞋履品牌Stella Luna,眼鏡品牌海倫凱勒眼鏡、克雷斯丹尼,奶粉品牌施恩、合生元、雅士利、澳優……

這種現象絕非偶然。

“僞洋牌”,可以說是特定時期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折射出民衆對與國際接軌的渴望,對外國品牌的高度認可。

有研究表明,與發展中國家品牌相比,發達國家的品牌普遍會讓消費者產生更高的質量感知,獲得市場充分認可之後,這些品牌便被符號化,被提煉成高級產品和高端生活的象徵,由此產生品牌溢價。

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在中國大地上颳起了一股國際化新風。90年代初期,電視廣告中開始頻繁出現“國際認證”、“中X合資”之類的字眼。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後,大量的外資企業和外國品牌湧入,“外國的月亮更圓”的理念在一代人心中生根發芽。

在此背景下,很多本土企業自然而然想到了借鑑和仿製外國品牌,希望向外界傳遞出“這個商品擁有進口貨質量”的信號,贏得消費者信任。因此,也就冒出了一大批“僞洋牌”。

直至2020年疫情爆發前,每年節假日還會出現大量中國遊客前往歐美日韓,大規模掃貨、代購的現象。

擁抱國潮

那麼以奈雪、名創優品、元氣森林等爲代表的國產品牌,爲何在最近幾年紛紛拋棄洋標籤、擁抱新國潮呢?

從需求端來看,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心智轉向是最重要的原因,“國潮風”的流行體現了年輕人越來越強烈的文化認同感。

麥肯錫數據顯示,至2025年,Z世代(出生於1995-2010年間)這一羣體將佔到亞太地區總人口的1/4,他們正成爲消費市場的主角。而“進口崇拜”的痕跡在這些年輕人身上已經越來越淡,他們是在“國貨不比進口差”的市場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大多數年輕人進入消費市場時,自主選擇的第一個‘大件’是手機。十幾年前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二分天下’的時代,而現在的消費者有華爲、小米、OPPO、vivo等衆多國產品牌可供選擇,反觀國外手機品牌,除了蘋果、三星,幾乎已經消失殆盡。”曾有投資人告訴億歐。

當然,年輕人對國貨的認同建立在國貨供給足夠“爭氣”的背景下。

億歐智庫《蓄力、重構與品牌生長——2022新國貨CoolTop100品牌榜》中指出,過去十年,在數字經濟時代下,中國製造供應鏈端的數字化能力大幅提升,產品端以消費者需求重構了產品形態,市場端則通過多種渠道打通數字化運營。

也就是說,在數字時代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的前提下,如今的國貨質量已經可以與發達國家看齊,甚至反超。

隨着優質國貨越來越受到年輕人歡迎,“唯洋論”的營銷手段失效是必然的。一衆國貨品牌便抓住了國潮這根救命稻草,博物館等傳統文化載體也試圖藉此走近年輕人。

經過了幾年的發展與演變,有學者將國潮營銷總結爲以下幾種形式:

時尚衍生。比如以博物館爲代表的文博機構通過IP聯名、創新自制等方式滲入時尚領域,推廣傳統文化,具體案例有故宮彩妝、敦煌絲巾、三星堆盲盒等。

跨界營銷。比較典型的是非遺或中華老字號,通過新穎的營銷方式擁抱新潮流,從而進入年輕消費者的視野。如同仁堂、喬家柵跨界咖啡飲品,以及百雀羚、五芳齋推出的一系列潮流化廣告等。

亞文化鏈接。具體表現爲藉助年輕人喜歡亞文化和娛樂項目,傳播主流價值或傳統文化。如用二次元文化、嘻哈音樂、先鋒藝術等演繹中國元素,以及近年來湧現的一大批國風虛擬偶像、國潮Rap、國潮劇本殺、國風Cosplay等。

科技賦能。主要指傳統國粹在現代化進程中,藉助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出圈”,從而引發消費熱潮。如國家京劇院與中國移動咪咕聯合出品的5G+4K版《龍鳳呈祥》線上演播、各大NFT平臺與博物館合作推出數字藏品等。

奈雪的“國潮化”,亦或名創優品、元氣森林“去日化”,也無非是通過更改裝修風格、文案、LOGO、與國風產品聯名等等,跟上這一波品牌營銷的大趨勢。

尾聲

正如營銷“僞洋牌”有時候會適得其反,營銷國潮也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以美特斯邦威爲例,2020年推出的一款“中華有爲”的衛衣,被質疑蹭華爲的熱度,抄襲中國李寧的設計;名創優品和元氣森林的“浪子回頭”,也有很多網友不買賬,指責其“喫相難看”。

國潮不應該只是一種營銷噱頭。

對於消費品牌來說,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潮流,拿出好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最終沉澱爲一種無形的品牌力,纔是更長遠的考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