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再生組織氣管,一名幾乎被判了“死刑”的氣管危重患者,如今已成功存活滿5年。

從患者肋骨中提取幹細胞,接種在可降解支架材料上,再生組織器官,這一神奇的技術就是“組織工程學”。基於自主知識產權的“體內生物反應器”專利技術,由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譚強領銜團隊,克服了傳統組織工程技術的不足,構建出大段組織工程氣管。基於此技術救治的首位患者韓先生,已成功存活滿五年。

根據文獻查閱,在全世界範圍內,這是組織工程氣管應用於人體最長的生存記錄。12月8日,上海市胸科醫院爲韓先生進行了隨訪。這也標誌着該院在國際上率先成功爲無數傳統醫學無法醫治的氣管危重患者,開闢出一條新的“生命出路”。

突破醫學極限,氣管切除8公分後重獲“新生”

“沒想到自己能活下來,還能活得那麼好。”韓先生表示。

五年前,韓先生來上海市胸科醫院就診時,他的腫瘤已經長到了6公分多,幾乎堵住整根氣管,並且侵犯了隆突,呼吸困難,氣都快喘不上了。他跑遍了全國各地的大醫院,都沒尋到解決方案。在氣管外科領域,6公分的切除是極限,而韓先生必須切下大於6公分的氣管,才能把腫瘤切乾淨,這樣的情況下,他幾乎等於被判了“死刑”。

當時,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譚強正在開展一項“組織工程化氣管臨牀實驗研究”,這是亞洲首個組織工程化氣管臨牀應用研究,旨在運用組織工程化氣管替代品,修復切除範圍超過6公分,傳統方法無法解決的氣管缺損。

經過細緻評估,韓先生成爲這一研究的首名入組患者。術中,專家們爲他切除了8公分氣管加隆突,併成功接入6公分組織工程氣管。這一手術的成功,突破了氣管外科的醫學極限。

術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韓先生完全恢復了正常生活,至今已存活滿五年,他不僅重新迴歸了工作,前不久還見證了愛女出嫁。

五年中,在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鏡中心孫加源主任團隊的支持下,氣管鏡隨訪證實,植入的氣管替代品完全被自體再生組織替代,成功實現了組織工程氣管再生。

“雖然氣管疾病較爲罕見,但我國每年有3000餘名患者面臨大段氣管缺損的絕境,我們的技術讓他們有了希望。”譚強介紹,此次胸科醫院實現組織工程化氣管臨牀研究的成果轉化,將進一步擴大該技術在臨牀的廣泛應用。同時,項目組也計劃將“體內生物反應器”專利技術擴展運用到其他組織工程器官構建,如食道,骨、心肌等,再次打開再生醫學大門。

破解胸外領域“哥德巴赫猜想”

一直以來,由於氣管獨有的血管結構和時刻暴露於空氣細菌中的特殊性,氣管替代研究被認爲存在無法逾越的難點:緩慢再血管化和反覆感染。因此,氣管替代研究被譽爲胸外科的“哥德巴赫猜想”,世界範圍內始終沒有研發出能廣泛適用的氣管替代品。

作爲我國氣管外科的發源地,上海市胸科醫院首創了國內氣管外科的大部分術式。2000年,當“組織工程技術”研究剛剛在國際上興起時,醫院就率先在國內開展組織工程技術在心胸外科的應用研究。2004年,由譚強牽頭的組織工程研究小組,創新提出“體內生物反應器”(in-vivo bioreactor)概念,運用可攜帶式泵系統,將傳統組織工程技術中絕對分離的體外、體內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解決了氣管替代緩慢再血管化和反覆感染的技術難題。

十多年來,譚強團隊基於相關研究工作進展,獲得並開展了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國家級課題,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健委、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等多項市局級課題研究。

截至目前,除了韓先生之外,還有另外兩位患者也成功接受組織工程氣管替代。其中一例更高難度的大段Y型氣管隆突替代患者存活時間也達到4.5年。

上述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胸外領域知名雜誌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該項目相關的“體內生物反應器”專利也已經和合作方簽訂了轉化合約,爲其後進一步臨牀推廣打好基礎。

上海市胸科醫院方面透露,再生醫學是人類的夢想,在心胸外科領域,還有無數患者因爲腫瘤或者其他疾病,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接下來,醫院將繼續在這片領域拓荒耕耘,用先進醫學技術爲更多患者帶去“新生”的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