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吳孟超院士的日記,猶如細數他的一生,他的生命和手術檯連在一起。 吳孟超 受訪者供圖 

“1997年,手術241臺”“2003年,手術186臺,出差19次,其中出國5次”“2005年,手術237臺,出差30次、共90天,含出國4次”……

  平均每週2-3臺手術,日記裏幾乎全是工作。2021年5月22日,99歲的吳孟超在上海逝世。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身後留下一串驚人的數字:主刀16000多例手術,救治20000多名患者。 吳孟超的日記,從1970年代到2019年。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爲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2022年8月31日,吳孟超誕辰百年,家人首度公開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的日記。從1970年代到2019年,大大小小几十本日記,記錄的不僅是個人的活動,還有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的發展,更有中國肝膽外科前進的印證。

整理日記時,吳孟超大女兒吳玲有時忍不住難過。“他都90多歲了,每天還那麼忙,但我們沒法說他,他要堅持他自己做的事,我們只有支持。”吳玲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更多的時候,她在父親日記裏獲得激勵。

  “父親一輩子都很認真,寫日記是這樣,生活是這樣,工作更是這樣。”吳玲說,“日記裏病人開什麼刀,腫瘤在什麼位置,出血多少,他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中國科技館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製作的吳孟超手模,他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關節略微變形。受訪者供圖

此次除了吳孟超生前日記公開,中國科技館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製作的吳孟超手模也送到他的家人手中。金色的手模,印痕很深,掌紋清晰,仔細端詳,可見吳老因爲長時間握着手術刀,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關節略微變形。

正是這雙手,將萬千生命拉出絕境,被中國肝臟外科界譽爲“上帝之手”。

數十年的寫日記習慣

吳孟超的家人和同事都知道他有寫日記的習慣。

女兒吳玲的印象裏,父親每天晚上回到家,會先看一會電視新聞、讀幾份報紙,晚上九、十點鐘,雷打不動地會到樓上書房寫半小時日記,家人從不去打擾他。

吳孟超去世後,吳玲整理他的遺物,一本本或新或舊的日記本從抽屜裏翻了出來。有些日記本吳玲有印象,還有許多泛黃的本子她從來沒見過。

  翻看吳孟超的日記,如同細數他的人生過往。吳玲說,她沒想到父親日記寫得那麼詳細,一天不落,而且內容幾乎都是工作。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工作日誌,“早期裏面有西醫學中醫的歷史,也有英文記錄。不過,很多遺失了,不太完整”。從1992年-2019年,這二十多年吳孟超日記較爲完整,基本每年寫一本。 吳孟超日記扉頁寫的年初寄語

吳玲說,以前她知道父親忙,看了日記,才知道父親到底多忙。“他經常去北京出差,出差回來多晚也要到病房看看病人,昨天開的刀,今天恢復情況怎麼樣,他要自己去查房,一定要保證自己的病人不出問題。”一樁樁不無細碎的事情,都被記錄下來。

在吳孟超的日記裏,如果哪一天他給日期畫了圓圈,代表這天一定有手術。他經常還會在圓圈旁邊寫上數字,“3”,就表示當天做了三臺手術。“我們翻了很久,才發現日記有個規律,一開始不明白畫圈是什麼意思。”吳玲說,這些在日記在內文裏都得到印證,也表明父親對手術工作非常重視。

每本日記的開篇,往往是一年的起始,吳孟超通常會在扉頁寫下這一年的重點任務。在他眼中,每年都是“關鍵年”,每年都“任務很重”,他寫下寄語給自己打氣。

比如,“任重而道遠,一定要實現”,“要在去年發展的基礎上,今年更加創新,更上一層樓”,“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等等。而日記本最後一頁,他還會對當年做一個簡單總結,記錄這一年做了多少臺手術、出差多少次,等等。

最後一臺手術 

  “今天晴天,手術一臺……下午2:30去手術室,做一臺右肝3cm局部切除(肝硬化)……”2019年3月15日,吳孟超在日記中記錄着一臺手術,那是他行醫70多年所做的最後一臺手術。 2019年3月,吳孟超日記中記錄“手術一臺”。這是他行醫生涯最後一次站上手術檯。受訪者 供圖

吳孟超的學生、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外三科負責人周偉平清楚地記得,那天他和吳老一起做手術。

吳孟超像往常一樣換上手術衣,站上手術檯。無影燈下,這位身形瘦小、鬚髮皆白的醫生埋在一羣高大的助手中間,他將雙手探入患者腹中,數十年的經驗使手術刀就像黏在他的指尖,靈動、迅捷。

大約40多分鐘,腫瘤被順利切除,醫生爲患者止血。周偉平攙扶吳孟超走出手術室,此時的吳老略顯疲憊,坐在走廊的椅子上。

  當時吳孟超已97歲高齡,那天他似乎預感到,這很可能是他行醫生涯最後一次拿起手術刀。周偉平說,那天下午,吳孟超坐在手術室外久久不捨離開。 2019年3月15日,吳孟超在手術室外坐了很久,周偉平陪着他。受訪者供圖

“那時候,吳老身體已經沒有那麼健壯了,但他還是很關心手術,那天是他做的最後一臺手術。”周偉平說,從那以後,因爲身體健康狀況,吳孟超再也沒能繼續爲患者動手術。

在這個學生眼裏,恩師吳孟超頭銜衆多,但他最不捨的就是手術檯。在學校和醫院,吳孟超每天有很多行政事務要處理,但只要一進手術室,他就像變了個人,格外沉着平靜。

“吳老一生都在和肝臟手術打交道,挽救了很多病人,我和吳老接觸40多年,我知道他心裏不捨得手術檯,那天下午他坐了很久,到了要喫藥的時間才離開。”周偉平講到這裏眼眶泛紅。

珍貴的遺產

一本本日記裏不僅有吳孟超個人的活動,對肝膽外科的發展亦具有意義。

吳孟超另一位學生、上海東方肝膽醫院肝外四科主任沈鋒說,就在前不久,醫院需要找一項科研數據,因爲是十幾年前的事,相關人事有幾次調整,這份檔案怎麼都找不到。他突然想到,醫院找不到,可以到吳老日記裏嘗試找一找。

他說那天夜裏很晚了,醫院聯繫到吳孟超家人,拿出日記,找到相應的年份、日期,果然找到了數據,記錄非常完整。

這樣的事蹟還有很多。2015年,吳孟超在這一年的日記本扉頁寫着:“今年的任務仍很重,1、新院開業要做好很多工作;2、科學中心開業也要做許多工作……”這一年,上海東方肝膽醫院安亭新院區正式運行,如何招聘人才、建設科學中心,吳孟超的日記裏事無鉅細地記載着新院建設相關的事項。

“所以吳老既記錄了他個人的活動,也記錄了他的工作,記錄了醫院的發展,更記錄了我們肝膽外科的歷史,非常珍貴。”沈鋒說。

作爲吳孟超的學生,從事肝臟外科30餘年的沈鋒如今擔任國際肝膽胰協會(IHPBA)理事、亞太肝膽胰協會(A-PHPBA)祕書長、中國臨牀腫瘤學會肝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肝膽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等職務,已在行業內取得不俗成就。

而在沈鋒眼裏,他始終記得,吳孟超傳給年輕一代醫生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怎樣當好一個醫生。“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在吳老那裏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也是他身體力行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人生十不可——錢不可貪,文不可抄,師不可罵,友不可賣,官不可討,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風不可追,天不可欺,地不可荒。”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勇攀高峯。”

——在吳孟超日記裏,一字一句真摯的寄語,既是對自己的激勵,又何嘗不是對後輩的諄諄教誨。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