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從多位業內瞭解到,廣東省醫保局正在調查心血管介入醫療器械MitraClip手術“套收”的問題,期間部分醫院的MitraClip手術暫停開展。

第一財經記者致電廣東省醫保局瞭解相關工作的進展,一位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將在瞭解更多情況後給予答覆。

MitraClip手術全稱爲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這是全球首款微創TEER(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療法,爲外科手術高風險的中重度二尖瓣返流患者提供了一種替代治療手段,是一種不用開胸,無需體外循環支持,相對而言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安全性較高的微創手術。

截至目前,MitraClip手術的全球手術量已經達到20萬例,MitraClip已成爲近年來心血管領域的熱門醫療器械。

所謂“套收”是指套用術式收費,在一種新型醫療器械獲得批准上市後,由於相關的醫療服務項目尚未建立完全,無法收費,而套用已有收費項目的其他術式來對新型醫療器械進行收費。

以MitraClip爲例,該產品2020年6月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但在廣東省該術式沒有相關醫療服務項目可循。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爲了滿足外科手術不耐受患者的需求,一些醫院已經開展了相關手術,並套用了外科二尖瓣成型術的收費。

就這一情況,MitraClip的製造廠商雅培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應:“根據國家和廣東省醫保局的工作流程,該術式相關的醫療服務項目審批正在進行中。”

據記者瞭解,新型醫療器械的醫療術式收費服務項目審批滯後在國內是較爲普遍的情況,醫院要開展手術,但沒有收費標準,通常會借用以前的術式,這就會產生醫療收費不規範的情況,出現“合理但不合法”的現象。

此外,各地醫保局的反應速度也不一樣。例如,上海、北京已經建立了MitraClip新術式的收費標準,且由患者自費。

針對MitraClip的醫療服務項目審批進展滯後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醫保局審批會根據產品需求量的大小等因素決定審批的先後順序,目前能夠開展MitraClip手術的醫院並不多,審批節奏可能就會比較慢。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廣東省一年MitraClip的用量大約爲100例。

業內人士表示,新術式的收費標準審批跟不上可能會影響新醫療器械進入大規模臨牀的進程,未來腎動脈消融(RDN)、脈衝電場消融(PFA)等新器械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但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加快開設新術式收費標準的建立。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