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丹麥丹斯克銀行近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德國車企在華投資依然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今年更有多個大規模投資項目接連落地。德國車企對華投資的動力來自哪裏?

一是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德系車一直深受中國消費者歡迎,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達到25%左右。說中國市場事關很多德國車企的未來成敗,一點也不誇張。統計顯示,大衆汽車近一半的銷量在中國,奧迪和奔馳約40%的銷量也在中國。未來,中國的中產階級羣體還會穩步增長,將成爲德國車企最值得依賴的增長“引擎”。

二是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越發突出的地位。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朝電動化、智能化方向轉變,要在未來的汽車產業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贏得中國市場至關重要。僅就電動車市場來看,中國消費者接受度高、產業政策穩定、上下游產業鏈日趨完善。對於德國車企來說,利用好中國市場的優勢,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並將相關經驗和車型推向全球,是最有效的轉型路徑。德國車企近年來在華投資的很大一部分,也確實是投向電動車領域,包括髮布新車型,改造、擴展生產線,以及與中國企業深化合作關係等。

三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帶來的緊迫感。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成投產,有力緩解了產能困局,讓特斯拉逐漸確立了在全球電動車產業中的領軍地位。這也讓整個汽車行業清楚地看到,中國市場及產業鏈對於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影響有多大。除了特斯拉的“狂飆突進”,中國本土車企市場競爭力也越來越強,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加速轉型的傳統車企,都讓德國車企倍感壓力。如果再不加大在華投入,那麼德國恐怕會從市場領先者變成市場失意者。

四是中國擴大開放帶來的投資信心。近年來,中國汽車領域開放舉措不斷: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等等。這些舉措,無疑讓包括德國車企在內的外資車企,在投資中國時擁有更大的空間和更穩定的預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