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州日報

收割機在福清積庫村新造的耕地裏收割水稻。本報記者石美祥攝

“嗒嗒嗒……”8日上午,在福清市龍田鎮積庫村下洋片,迎着冬日的暖陽,上百畝金燦燦的稻穗隨風“點頭微笑”,一臺收割機穿梭其中,在新生成的稻田中奏響豐收的樂章。

一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長滿雜草、土地沙化、乏人問津的荒地。

“這幾年福清市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而土地存量緊缺、耕地佔補平衡的壓力日益增大。”福清市市長吳永忠介紹,一方面,福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購買用地指標,另一方面,當地一些水塘、礦坑等荒廢土地資源亟待盤活。去年11月,福清在全省率先啓動土地整治工作,並生成36個造地項目,新增耕地1200畝以上。

積庫村下洋片新增的約120畝水稻田、30畝旱地就是造地項目之一。

“這一片雖然高低不平、雜草叢生,但四周的水渠爲農作物生長灌溉提供了條件,我們才決定在這裏造地。”龍田鎮副鎮長楊強說。

造地,並非易事。福建華榕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羅金興告訴記者,他們在填坑、掘山平整土地後,至少需掘地50釐米,用黏土鋪設20釐米厚的保水層,然後用從水田或菜地中剝離的土鋪30釐米厚的耕作層。

今年8月18日,在前期充分準備後,種糧大戶陳政平受鎮村委託,僱當地農戶插秧。晚稻“廣8優金佔”開始茁壯成長,這片希望的田野也成爲不少市民遊客節假日的“打卡地”。

“今年一畝收成400公斤沒問題!”陳政平介紹,“移植”來的水稻田尚未“耕熟”,加之晚種了20天,今年試種的產量還不夠突出。明年和後年,這片水稻田的產量將會逐漸提升。

這邊水稻豐收,那邊30畝的旱地裏,紅薯也長勢喜人。

福清市造地項目負責人、市政府黨組成員薛輝算了一筆賬:以往福清購買1000畝耕地指標要花費5億多元,現在每畝造地成本2.5萬元,加上管護費等,1000畝地的成本爲3000多萬元,至少省了5億元。

同時,造地也修復了生態,美化了鄉村,消除了以往一些水塘、礦坑存在的安全隱患,增加了羣衆的休憩空間。

“最關鍵的是,鎮、村、農戶多方受益。”積庫村黨總支書記薛守才說,政府按照水田每畝3000元、旱地每畝2000元的標準發放管護費,並連續10年向鎮、村撥付管護費,這樣算下來,每年鎮村兩級可獲得40多萬元的收入。此外,按照水田每畝5萬元、旱改水和旱地每畝3萬元的一次性造地補助標準發放,鎮村兩級可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積庫村用來新造水田的荒地中,有近3畝地來自村民薛守文家。“這些地荒廢10多年了,一直沒有收入。現在政府盤活了,明年統一承包給公司規模化耕種,每畝地每年至少可以收租金七八百元,農忙時還能幫忙耕種,也可以增加一筆收入。”薛守文滿懷憧憬地說。

“我們明年還將繼續造地千畝以上,持續下好這一盤造福羣衆、改善生態、節約資金的先手棋!”吳永忠說。(全文共1185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