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終於挺不住要瘦身了,年關前開啓了一輪大裁員。

“6000人,n+2賠償,個別部門裁員比例高達75%,涉及手機、互聯網等多個業務……”近期,小米集團因裁員再度站在了風口浪尖。

雖然,小米對外否認了上述裁員的規模,但相比裁員的數字,外界更加關注的是,營收淨利雙雙下滑,小米的核心業務大盤不穩,重金投入的汽車業務尚未過關。

01

營收、淨利連續三個季度下滑

截至12月22日上午11:30,小米報10.98港元/股,雖漲3.98%,但較年內19港元/股最高點已跌超45%。資本預冷,小米的業績也不好看,其已連續三個季度出現營收、淨利雙下滑局面。

柒財經整理發現,近四個季度以來,除2021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速爲正,後三個季度,小米營收同比均呈下滑趨勢,且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營收同比下滑20.1%至701.7億元(人民幣,下同),爲近四個季度最低。

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錄得營收704.75億元,雖較上一季度微增3.05億元,但同比仍減少9.7%。

此外,小米經調整後的淨利潤也由2021年第四季度的44.73億元減少至今年第三季度的21.17億元,且淨利潤同比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現“斷崖式下滑”。

隨後,小米近三個月淨利潤均同比減少超五成。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淨利潤同比下滑67.1%至20.81億元,爲近四個季度最低。

02

手機出貨量下降、成本高昂

實際上,前三個季度業績頹勢盡顯,與小米背後手機業務收入下滑、成本居高不下等不無關係。

財報顯示,小米營收主要來源於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與其他業務四塊。其中,作爲小米業績“支柱”的智能手機業務在去年第三季度錄得478.25億元營收,佔總營收比重達61.3%。

而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減少11.1%至425.14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也減少至60.3%。

營收下滑,主要是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在減少。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4020萬臺,同比下降8.4%。

對此,小米財報稱,是因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且據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7000萬臺,同比下跌11%。

進一步而言,手機業務大盤收縮是當前經濟形勢所趨,小米自難以倖免。另一方面,小米高昂的成本費用同樣在擠壓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三季度財報會上,小米總裁王翔表示,自今年年初,小米便堅持“降本增效”,並表示,爲了明年整個業績的提升,小米會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工作。

儘管如此,去年第三季度,小米總銷售成本637.71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爲81.7%。而到了今年第三季度,雖總銷售成本同比有所減少至587.52億元,但佔總營收的比重在上升,達83.4%。

且自去年3月宣佈開始造車以來,小米研發費用便不斷增長。由去年第一季度的30.12億元逐步增長至今年第三季度的40.7億元。

而研發費用中,不小部分被用於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近三個季度,小米該業務花費分別爲4.25億元、6.11億元及8.29億元,合計18.65億元。

03

造車持續投入、資質懸而未決

核心業務大盤不穩,智能手機營收下滑之際,小米則將未來“賭”在了尚未盈利的造車上。

去年3月,小米創始人雷軍豪言稱:“我們有錢,有研發團隊,有全球智能生態,我們虧得起”。且小米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預計未來10年投資智能電動汽車業務100億美元,首期投資爲100億元。

彼時,小米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342.8億元,而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280.71億元。

除需持續高額投資外,小米造車的首要關卡——資質問題也一直被外界衆說紛紜。不得不提的是,企業要想造車,需要獲得發改委的許可資質及工信部的認可資質,兩項滿足之後,才能進入市場。

今年8月,據彭博社報道,由於小米取得獨立生產汽車的許可證有所延誤,小米正在和北汽集團商談合作生產電動汽車的相關事宜。隨後,又有市場傳言稱,小米可能會在2023年6-7月獲得造車資質。

究竟是否拿到造車資質,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需要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的小米汽車來講,時間已經不多了。

此外,預期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的小米,在8月11日新品發佈會上,以視頻形式公開其自動駕駛技術路面測試情況。

路測場景包括高速、城市、泊車等,測試功能包括主動選擇車道、進出匝道,併線超車、避讓障礙物、記憶泊車等。

可據業內人士表示,上述測試視頻中,很少有“一鏡到底”的鏡頭,很多都是經過剪輯拼接而成。進一步而言,小米自動駕駛技術進程並未達到流暢自如的情況。

且目前,對於已經擁有自動駕駛系統並已落地的小鵬、蔚來特斯拉等品牌而言,小米尚未量產出爐的智能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功能也沒有太亮眼。

來源:柒財經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