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 李澤東    

202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三大股指齊漲,滬指紅盤震盪,午間收漲0.61%報3092點,深成指漲0.35%,創業板指漲0.3%。總體來看,個股漲多跌少,兩市超3100只個股飄紅。

市場情緒及賺錢效應相比昨日明顯好轉,個股上漲逾3200只,成交額3640億,北上資金淨買入6.47億。

與此同時,一隻名爲特海國際(HK9658)的新股格外引人關注。

張勇夫婦笑了:特海國際上市首日狂拉超100%

疫情爆發以來,海底撈的暴跌讓張勇夫婦失去新加坡首富的位置,並在今年初卸任了海底撈的CEO。

30日早間,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通過介紹方式在香港上市。臨近午盤飆漲超100%,總市值突破80億港元。截至發稿,特海國際漲85.43%,報12.98港元,總市值79.6億港元。

據瞭解,特海國際是海底撈在海外的自營餐廳品牌,主要在國際市場提供海底撈火鍋,旨在爲顧客提供海底撈的招牌就餐體驗。於往績記錄期,公司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海底撈餐廳的運營,同時亦自外賣以及銷售火鍋調味品及食材賺取收入。

自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首家餐廳以來,截至2022年3月31日,特海國際已在四大洲的11個國家開設97家餐廳。截至2022年6月30日,特海國際擁有103家餐廳。

翻檯率是談及海底撈時,常被提及的指標之一。特海國際在2019年創造了每天4.1次的翻檯率峯值。隨後在疫情期間,公司實施了諸如提供折扣,激活現有顧客及提供非高峯時段用餐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翻檯率。2020-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特海國際的整體翻檯率分別爲2.4次、2.1次、2.7次/天。

截至2022年6月30日,特海國際翻檯率回升至每天3.0次,與海底撈中國大陸餐廳2021年翻檯率一致。中泰證券研報分析稱,翻檯率3次/天,是海底撈的盈虧警戒線。

數據顯示,張勇舒萍夫婦,分別通過ZY NP LTD、SP NPLTD,以及共同通過NP United Holding Ltd合共持有特海國際83.38%的股份。

特海國際至今仍未盈利,過去三年虧損持續擴大

據證券日報,特海國際方面稱,由於中餐同時保持一致的品質及獲得跨文化認同十分困難,因此,成功拓展至國際的中式餐飲品牌寥寥可數。2021年,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超過10家餐廳的中式餐飲品牌和覆蓋兩個或以上國家的中式餐飲品牌分別僅佔國際市場約13.0%及不足5%。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1年的收入計,特海國際是國際市場第三大中式餐飲品牌。按截至2021年底的自營餐廳覆蓋的國家數目計,公司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中式餐飲品牌。

招股書顯示,海底撈於2012年開設位於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餐廳。自此,其逐步擴大海外的餐廳網絡,截至2019年1月1日在5個國家開設24家餐廳,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撈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的11個國家擁有97家餐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國際至今仍未盈利,且過去三年虧損持續擴大。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淨虧損分別約爲3300萬美元、5380萬美元、1.51億美元及2850萬美元。在招股書中,特海國際將業績虧損歸結爲新餐廳比例高及疫情影響。

同時,2021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411.11億元,同比增長43.7%,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41.63億元,日均虧損約1141萬元。這是海底撈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

持續虧損,海底撈也放慢了海外開店節奏。2021年,特海國際新開設了22家餐廳,較2020年的36家有所減少,2022年第一季度則新開了3家餐廳。

“將公司輪廓清晰、具有競爭力的板塊分拆上市增加了公司的融資渠道,同時能夠將其直觀地展示在投資者眼前,錄得比原主體更高的估值水平,從而降低了融資成本、增強了市場影響力。”一位專注港股的投資人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

根據招股書,截至一季度末,特海國際超過95%的餐廳已實現首次每月盈虧平衡。公司預計,隨着疫情態勢的緩解,最近開設的餐廳將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首次每月盈虧平衡。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日報、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海妮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