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州晚報

日前,中消協發佈了“消費積分清零”行爲警示,提示廣大消費者警惕消費積分相關欺詐行爲。

據瞭解,臨近年底年初,中國消費者協會陸續接到消費者反饋有關經營者利用積分到期催辦兌換相應商品或服務涉嫌誤導消費的行爲。

消費者通過註冊成爲某家品牌或經營者的正式會員後,完成消費即可獲得相應積分,這些積分可以用於兌換一些商品或者服務,屬於經營者給到消費者的一種福利。爲了激發消費者的熱情,經營者一般會推出不同的兌換活動,給積分設置一定的時間限定或使用要求。一些經營者利用消費者不忍浪費消費積分、期待品牌讓利優惠等心理,進行短信營銷推廣,邀請會員參與積分商品兌換、打卡簽到或邀請好友共同參與等方式進行互動。還有一些不法經營者則通過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運營商服務號碼向消費者發送短信等形式,騙取新用戶註冊信息,邀請消費者主動點擊鏈接兌換所謂福利商品,甚至開展相關電信詐騙活動。

經中國消費者協會覈實,與以往積分兌換活動不同,現出現一種“積分加現金”的兌換形式,該形式很容易誤導消費者消費。不僅如此,中國消費者協會已經確認該積分兌換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產品,還有部分的品牌產品屬於庫存積壓多年的產品。

對此,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注意:

一是不要輕信積分到期作廢,提醒兌換商品的短信等信息,更不要輕易點擊陌生號碼發來的所謂“商品兌換鏈接”“積分商城鏈接”。中消協建議消費者適當加強甄別意識,結合自己的消費經歷和註冊經驗,對相關陌生號碼、內容加以判斷。

二是不要輕信所謂的積分兌換“補差價”福利噱頭。現在國內主流的品牌方和經營者,大部分均爲利用積分進行無條件兌換商品或服務,若遇有通過補差價、需要結合現金等形式購買商品或服務的積分兌換活動,消費者一定要慎重消費,留心比對商品信息和實際價值,以免“失分又蝕財”。

三是不要未經覈驗就通過短信息或短信內鏈接直接進行兌換、消費和充值,對於需要輸入驗證碼、實名認證個人和銀行卡、賬戶密碼等操作更要保持警惕。中消協建議消費者收到相關積分到期、清零、限時福利等提醒信息,一定要通過正規途徑進行覈實,該活動與以往電信服務公司等經營者組織的積分兌換活動完全不同。雖然有的積分商城在首頁中提到本積分兌換活動不屬於xx通訊公司,但並不顯著,有時候其目的可能正是爲了混淆視聽!

四是不要通過短信、陌生人私信或即時通訊軟件推送內容,添加所謂工作人員、客服人員的私人微信進行交易,也不要相信所謂授權即可操作或遠程代爲操作。中消協建議消費者適時開啓手機短信攔截功能或軟件隱私保護等防護模式,或安裝反詐App,對陌生推送消息、營銷騷擾信息和未知二維碼等加以攔截。

中國消費者協會同時建議電信服務經營者對此類積分兌換商城短信內容、號段等進行監測覈實、動態封堵,並對涉詐異常信息、活動加以處置。此類積分兌換商城的網站鏈接基本爲境外鏈接,很難找到發送源頭,消費者在被誤導甚至被欺詐後往往很難進行維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未經消費者同意擅自發送垃圾營銷、虛假宣傳短信息的商業短信屬於違法行爲,應當依法堅決予以阻斷、查處。

據人民網

相關文章